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鼻息肉

鼻息肉病的发病机制

时间 : 2009-12-08 16:35:52 来源:sdxi.5d6d.com

[摘要]

乡村医生家园 鼻息肉病的发病机制仍然是一个模糊的问题,在1930s,由于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中高浓度的聚积,导致流行的观点是鼻息肉是与变态反应有关。这种观念为所有的内 ... - Discuz! Board

息肉病的发病机制仍然是一个模糊的问题,在1930s,由于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中高浓度的聚积,导致流行的观点是鼻息肉是与变态反应有关。这种观念为所有的内科医生所接受,直到80年代,研究发现鼻息肉实际上与变态反应并无关联。
1989年,Perkins发现一些鼻息肉病与内源性哮喘有关联,他认为鼻息肉与变态反应性疾病之间并没有因果的关系[18],这一结果与其他学者的发现相似。Settipane和Chafee采用非内窥镜技术检查了6000多名哮喘或变应性鼻炎的病人,发现13%的内源性非变态反应性哮喘的病人存在鼻息肉病,仅5%的变态反应性哮喘病人存在鼻息肉病[19],DrakeLee和Pitcher-Wilmott发现200名进行了鼻息肉切除的病人身上根据病史、RAST和皮肤实验并未发现变应性炎症增强的证据[20]。以后的研究还发现,在鼻息肉病的人群中间,并未见到变应性疾病发生率增高的证据,因此Slavin认为变态反应并非鼻息肉发病的重要原因[21]。
鉴于典型的鼻息肉位于鼻腔外侧壁的筛窦内,而较少发生在中鼻甲的内侧,或来自于蝶窦区域,Stammberger认为[22],在鼻腔、鼻窦狭窄的裂隙里,不管是处于何种原因,导致了粘膜的接触,形成接触点(contactpoint)后,就会使粘膜纤毛流动紊乱,粘液的运动就会因此而停滞,导致粘膜水肿和鼻息肉病的发生,鼻中隔偏区、钩突肥大、中鼻甲反向弯曲等解剖学变异容易在额隐窝、筛漏斗和侧窦,以及中鼻甲与筛泡之间的裂隙形成接触点,因此解剖学的异常是鼻息肉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Ogawa提出气流动力学对鼻息肉的形成有影响[23],在单侧鼻息肉的病人或鼻中隔偏曲的病人,鼻息肉在偏曲一侧形成的机会是凹陷后气流加大一侧的2倍,按此理论,中鼻甲附近气流通道的变狭窄导致了Bernoulli现象,所形成的负压将炎症的粘膜吸吮出来,形成鼻息肉,但这一解释并不象鼻息肉发生的初始机制。鼻息肉与临近的鼻腔外侧壁的粘膜相比,具有不同的组织学和生物化学组成,这是气流动力学所不能解释的事实,鼻息肉的病变不能代表鼻粘膜简单的水肿,特异性的鼻息肉内没有真正的中鼻甲和下鼻甲中常见的浆液、粘液腺体,而鼻息肉中最显著的细胞是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具有比在中鼻甲和下鼻甲中大得多的浓度[9],
现在认为,鼻息肉病并非为单一发病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如遗传因素、免疫缺陷、纤毛功能障碍、Young综合征、阿斯匹林不耐受、Wegener氏肉芽肿等均与此疾病有关[24,25]。目前,得到多数学者认同的是Tos等的鼻息肉形成的上皮破裂理论[26]。Tos等推测息肉形成最初是水肿粘膜固有层压力增大导致上皮破裂,粘膜固有层突出上皮上皮破损处,粘膜上皮通过破损边缘向中心生长趋于覆盖破损处,如果再生的上皮生长速度不足以覆盖疝出部位继续生长,或者粘膜固有层疝出部位继续生长,鼻息肉及蒂将就此形成,如果小的带蒂的鼻息肉已经形成,即使疝出部位彻底上皮化,鼻息肉也不会消失。而且,由于重力的作用,鼻息肉将继续生长。其过程包括以下几期:
鼻粘膜炎性细胞释放介质或引起炎性水肿导致上皮损伤、坏死、破裂、粘膜固有层的纤维组织疝出;
疝出部位上皮化,腺体形成;
因重力作用息肉增大、腺体拉长,已发育成熟的鼻息肉的上皮及基质发生变化,如假复层上皮转化为复层上皮。
Bernstein等[27]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发展了上皮破裂理论,并形成了多因素假说,基本内容为:鼻腔外侧壁空气动力学的变化,细菌、病毒以及变应性疾病等多种因素均可作用于鼻腔外侧壁粘膜,可能为鼻息肉病发生的始动机制,引起鼻粘膜的炎症反应,继之开始上皮破裂、粘膜疝出、再上皮化、新腺体形成、鼻息肉形成。此时,鼻息肉组织中的结构细胞如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及免疫细胞如T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等均有合成GM-CSF、G-CSF、IL-4、IL-5、IL-8等细胞因子的能力,这些因子促进组织内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的聚积,参与并加剧鼻粘膜内的炎症反应,影响粘膜上皮细胞Na+、Cl-离子转运,即细胞Na+吸收增多,Cl-分泌增多,导致进入细胞及间质内的水分增多,细胞及间质发生水肿,导致鼻息肉的发生。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鼻息肉病的发病机...”相似的文章

更多>>

鼻息肉疾病

前鼻镜检查 可见鼻腔内有一个或多个表面光滑呈灰白色或淡红色,半透明的新生物,如新鲜荔枝状或去皮葡萄状或呈储水橡皮袋状,触诊时柔软,可移动,不易出血,不感疼痛,根据上述典型发现,诊断较易,后鼻孔息肉有时通...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