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您的口水中有血,应是牙龈出血,可能是有牙石引起的.
再解释下血常规,根据您的情况看,您的血常规是基本正常的,所以不要过多担心.
白细胞(WBC)总数
正常参考值
1.成人:4--10X10的9次方/L(4000―10000/mm的3次方);
2.儿童:5.0―12X10的9次方/L(5000―12000/mm的3次方);
3.新生儿:15―20X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的3次方).
临床意义
一般见于对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放射性疾病,血液病,过敏性疾病等的检测.具体见白细胞分类计数.
说明
白细胞除了参考其总数变化外,较为重要的是分析其分类的变化,详见下述.这里需特别说明的是中性粒白细胞的核象变化问题,因为就临床常见的情况而言,对核象变化的分析具有很实际的意义.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主要包括核左移和核右移.
白细胞核左移
外周血中杆状核>0.08―0.25并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细胞称为核左移,严重者表现为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总数增高伴核左移表示患者感染严重,机体反应强烈.白细胞总数不高但核左移显著,常表示感染极重,可能处于感染性休克状态.老年人感染时,白细胞虽低(或白细胞总数虽不高),但有核左移,与骨髓释放功能障碍及白细胞边缘池分布状态有关.
白细胞核右移
核分叶在5叶以上的中性粒细胞,大于5%时称为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减少,是造血功能衰竭的表现.常见于恶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或应用抗代谢药物后.
白细胞中毒颗粒
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分布不均匀,黑蓝色粗大颗粒,可能因为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颗粒发生变性.毒性颗粒如鉴别有困难时,可用美兰染色法,正常颗粒不被染色(或呈针尖样颗粒),中毒颗粒呈深蓝色粗大颗粒.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1.中性粒细胞:50%-70%(0.50―0.70);杆状核:1%―5%(0.01―0.05);分叶核:50%―70%(0.50~0.70);
2.嗜酸粒细胞:0.5%―3%(0.005--0.03);
3.嗜碱粒细胞:0%―0.75%(0--0.0075);
4.淋巴细胞:20%--40%(0.40--0.60);
5.单核细胞:1%--8%(0.01--0.08);
6.嗜酸粒细胞计数:0.05―0.25X10的9次方/L(50―250/mm的3次方).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增加
①急性感染:如大叶性肺炎,化脓性脑膜炎,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胆囊炎,
肾盂肾炎,乙型脑炎,麻疹,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急性血吸虫病等;
②白血病及恶性肿瘤: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肿瘤骨转移等.
③急性中毒:糖尿病酮中毒,慢性肾炎
尿毒症,妊娠中毒症;急性汞,铅中毒,安眠药中毒,某些药物过敏或过敏性休克;
④急性失血:尤其是内出血;
⑤严重创伤:如车祸,烧伤,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等;
⑥生理性增多:如新生儿,妊娠5个月以上,剧烈运动,严寒,暴热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
①感染:如伤寒,布氏杆菌病,病毒感染,疟疾,黑热病或全身性严重感染.②骨髓病变: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③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④化学品,药物或放射性损伤:如苯中毒,氯霉素,氨基比林,他巴唑,抗癌药,磺胺类,砷剂,放射治疗等;⑤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吞噬功能加强:如脾功能亢进.
2.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①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
水肿,食物,花粉过敏,血清病等;
②寄生虫病:侵入组织的急性血吸虫病,丝虫病,幼虫移行症可明显升高;
③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嗜酸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皮肤受损范围的大小呈正比;
④某些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嗜酸性淋巴细胞肉芽肿等;
⑤
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前期,烧伤等;
⑥其他:如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接受放射治疗者.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①伤寒,副伤寒早期嗜酸性粒细胞可以消失或减少;
②应激状态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减少.
3.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转移,铅,铋中毒,化疗和过敏性疾病.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意义. 血小板计数(BPC)
正常参考值:100--300X10的9次方/L(10万―30万/mm的3次方)
临床意义
血小板的数量,功能与止血,凝血机制有密切关系.血小板板小于80X10的9次方/L为血小板减少,30―50X10的9次方/L时可自发紫癜,20―30X10的9次方/L时可能有内脏大出血.血小板计数大于800X10的9次方/L为
血小板增多.
回复时间:2009-10-510:16:40修改回答投诉如果您想得到更详细的健康指导建议,请您与网站特约专家进行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