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童太早使用学步车容易造成
扁平足。中华民国整脊医学会理事长汪作良表示,幼儿扁平足的并发症是会影响终身的;三岁以前,若有严重的畸形,应穿着矫正鞋垫配合矫正鞋来矫正。至于九岁以上,亦可穿着矫正鞋垫配合矫正鞋来预防足弓继续塌陷,减少其对软组织的伤害。不过,对于矫正鞋的选择,则应参考医师建议为宜。
“扁平足”又俗称“鸭母蹄”,汪作良表示,所谓“扁平足”,就是指足弓塌陷,因而在踏地时足弓消失。严重时会呈现“后跟外翻”的现象。由于一般人的脚中间有一个纵向的足弓,作用是支撑脚部,并减少振动,如果足弓变得扁平,没有足底弓,足底平贴地面,就会出现扁平足。
目前在临床上,“扁平足”又分为两种。也就是“可逆型扁平足”和“僵硬型扁平足”。所谓“可逆型扁平足”是指内纵足弓在足部未踏地时仍存在,在踏地后才消失。
这种扁平足可以用矫正鞋具加以矫正;至于“僵硬型扁平足”则是指内纵足弓无论在踏地或不踏地时都消失,因此只能用外科手术矫正。
汪作良指出,国外医学研究已经证实,未满一岁的婴幼童,六、七个月若提早以学步车代步,容易造成扁平足现象。最主要是婴幼童足步韧带与关节发育未成熟所致。虽然临床统计,国外扁平足患者女多于男,但在国内则是男多于女,特别是六岁以后发生扁平足的比例明显偏高。
此外,扁平足发生原因,除了先天因素,由于双脚使用过度,或曾受伤脱臼、韧带断裂,或久病卧床而
肌肉萎缩,或体重过重负荷增加,也都可能导致。
通常扁平足的人走路时,有过多不正常的向内旋转动作,脚跟往内旋转,影响脚跟、后小腿及膝盖,因为关节两侧韧带受到不一样张力的影响,使膝盖内弯,导致功能性短腿,进一步影响骨盆,甚至形成脊椎侧弯,导致斜肩。
汪作良强调,扁平足由于足部变形造成生物力学异常,使得足部的软组织反覆地受到过量的负荷,因而产生慢性足部
肌肉拉伤、
肌腱炎,尤其是后胫肌的肌腱炎,及足底
筋膜炎、跖痛、膝痛等并发症。特别是在青春期以后,由于体重与活动度的增加,这些问题会特别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不对称的扁平足在站立时会造成长短脚,因而形成骨盆不正,会进一步恶化成脊椎侧弯。据文献统计,国内学童脊椎侧弯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十至十九,其严重性更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