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羊感染后,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
睾丸炎为特征。该病分布很广,不仅感染各种家畜,而且易传染给人。布氏杆菌在土壤、水中和皮毛上能存活几个月,一般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
[诊断要点]
由于发生流产的病因很多,而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无明显的特征,同时隐性感染较多,因此确诊要依靠实验室检查。
流行特点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后对本病极为易感。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也可经配种感染。羊群一旦感染此病,首先表现孕羊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多数病羊流产1次。
临床症状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怀孕羊发生流产是该病的主要症状,但不是必有的症状。流产多发生在怀孕后的3~4个月。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公羊发生睾丸炎;少部分病羊发生
角膜炎和
支气管炎。
剖检变化常见的病变是胎衣部分或全部呈黄色胶样浸润,其中有部分覆有纤维蛋白和脓液,胎衣增厚,并有出血点。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浆膜与粘膜有出血点与出血斑,皮下和肌肉间发生浆液性浸润,脾脏和
淋巴结肿大,肝脏中出现坏死灶。公羊发生该病时,可发生化脓坏死性睾丸炎和
附睾炎,睾丸肿大;后期睾丸萎缩。
实验室检查布氏杆菌病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很多,其中以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更简便易行。其方法是,将被检血清与布氏杆菌病虎红平板抗原各0.03毫升滴于玻璃板上,然后混匀,在室温下,4~10分钟内判定结果:出现凝集现象者判为阳性反应;完全不凝集的判为阴性。绵羊和山羊大群检疫,也可用血清平板凝集试验和变态反应检查。
[防治措施]
该病无治疗价值,一般不予治疗。发病后的防治措施是:用试管凝集反应或平板凝集反应进行羊群检疫,发现呈阳性和可疑反应的羊均应及时隔离,以淘汰屠宰为宜,严禁与假定健康羊接触。必须对污染的用具和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和产道分泌物应深埋。凝集反应阴性羊用布氏杆菌猪型2号弱毒苗或羊型5号弱毒苗进行免疫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