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8 00:37:10 来源:gb.chinatimes.com
大肠直肠癌目前已跃升为国内10大癌症死因第3位,14的患者在发现罹癌时均已出现远程转移,医界对肝转移的大肠直肠癌患者的最新治疗方法,是以标靶药物抑制上皮生长因子,将肝肿瘤缩小后配合手术切除,台湾每年有8千个
【文/台北荣总血液肿瘤科颜厥全医师】2009.10.28
大肠癌的发生常归咎于肥胖、缺乏运动及不良的饮食习惯。在美国与瑞典两个超过万人以上的研究中,证实经常食用红肉的人发生远程大肠癌的机会明显增加。另在一221个研究的综合分析中发现,男性的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每增加5kg/m2,大肠癌的发生率增加25%。而在一52个研究的综合分析中显示经常运动可以减少25%的大肠癌的发生率。这些研究告诉我们维持体重、运动及良好的饮习惯可以有效预防大肠癌的发生。然而,对于这已经罹患大肠癌的病人,这些生活及饮习惯是否会影响病人的存活?在美国一针对四千多个罹患第二及第三期大肠癌病人的研究,发现在发病时极端肥胖的病人(BMI大于35kg/m2),其疾病复发的机会是正常体重者(18.5-24.9kg/m2)的1.38倍,而其死亡率是正常体重者的1.49倍。在另一个针对六百多位罹患大肠癌的停经后妇女病人的研究中,显示肥胖的妇女(BMI大于30kg/m2)其因大肠癌死亡的机会是正常体重者(20.0-24.9kg/m2)的两倍。另一方面,在一针对一千多位罹患第三期大肠癌并接受辅助型化疗的病人的研究中,发现持续摄取西化饮食(红肉、高脂、甜食)的病人,较采行较健康饮食型态的病人(高纤、鸡鸭、鱼),有较高的疾病复发机会及死亡率。而同一个研究显示,经常运动可以减少病人大肠癌的复发率与死亡率。这些研究的结果证明肥胖、缺乏运动及不良的饮食习惯不但可能会造成大肠癌的发生,也可能会加重大肠癌的病程恶化。
但是,如何从学理上来解释此一现象?在动物实验已经发现,给老鼠j食红肉,会造成肠道致癌物质的增加,进而增加大肠息肉及大肠癌的发生机会。而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肥胖、西化饮食与缺乏运动会造成血中胰岛素浓度的增加,及第一型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nsulin-likegrowthfactorbindingproteintype1,简称IGFBP-1)浓度的减少。在动物实验中,发现胰岛素可促进大肠癌细胞的存活与生长,而IGFBP-1则会抑制大肠癌细胞的存活与转移。在数个超过万人以上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血中C胜肽(一个比较稳定可代表胰岛素的指标)浓度较高或IGFBP-1浓度较度较低者,罹患大肠癌的机会显著增加。而在今年发表一针对三百多位罹患非转移性大肠癌的病人所做的研究中,发现血中C胜肽浓度落在最高25%区域的病人,其死亡的机会几乎是落在最低25%区域的病人的两倍;反之,血中IGFBP-1浓度落在最高25%区域的病人,其死亡的机会是落在最低25%区域的40%。因此,因饮食习惯或肥胖造成胰岛素及IGFBP-1血中浓度的改变,可能是影响大肠癌发生或病程变化的主要机转。
目前已经有新的药物出现,并正在进行大肠癌的临床试验。不过,维持体重、运动及良好的饮习惯仍然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预防大肠癌发生的手段。对于已经罹患大肠癌的人,更应身体力行,以期达到预防疾病复发的目的。
中时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7&id=8367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