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8 01:12:10 来源:jjpfk.cn
一、丹毒(erysipelas)病因及发病机制 丹毒为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丹毒起病前常有皮肤或粘膜微细的破损,细菌通过这些伤口侵入皮肤引起真皮组织发炎,或通过血行感染,亦可通过污染的器械、敷料、用具等引起感染。二、丹毒(erysipelas)临床表现
1.起病较急,有全身不适、寒战、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 2.数小时后局部出现境界明显的水肿性红斑,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周围扩大,有时皮损表面可出现水疱,疱壁较厚,内容物清亮或浑浊,自觉灼热及疼痛,可伴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 3.发生于面部者,红斑先从一侧开始,逐渐蔓延扩大,跨越鼻梁到达对侧面颊,形成蝶形红肿,附近淋巴结肿大疼痛,以后可扩散到头皮及下颌边缘而使整个面部红肿,可因眼睑明显肿胀而睁眼困难。发生于小腿者常有腹股沟淋巴结肿痛。【丹毒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门诊病人104例,随机治疗组66例,对照组38例,男48例,女56例;年龄15~72岁;病程3天~6年;急性丹毒36例,亚急性23例,慢性丹毒急性发作45例;发于下肢67例,上肢14例,头颈部6例,躯干17例。两组病人局部均有红肿热痛,均进行体温、血白细胞计数检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症状等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将皮肤红肿明显处和针具常规消毒,根据患处皮肤厚薄用梅花针适度叩击,直至出血,再根据叩刺面积大小选用不同型号火罐,拔出部分淋巴液和血液,时间约2~3min。对照组局部外擦3%碘,并用20%鱼石脂软膏外敷。两组均静滴青霉素640万u,每天1次,7天为1疗程,满1个疗程后症状未消失者继续治疗,一并作为疗效统计对象。 1.3疗效评定标准[1]经7天治疗后判定疗效。痊愈为体温、血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皮损消退,附近淋巴结明显缩小或消退。好转为体温逐渐下降接近正常,患处红肿减轻,局部温度稍高,附近淋巴结压痛减轻。无效为体温及血白细胞计数变化不明显,患处及附近淋巴结肿痛如前。 1.4结果见表1。治疗组有1例在第3天治疗中局部出现黄豆大水疱,肿痛已减轻而停止梅花针与拔火罐,归入治疗组好转类。另2例治疗中见米粒大水疱,改水疱旁治疗而坚持满疗程,水疱3天后消失。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痊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8.33,P<0.01)。治疗1年后,对两组病人进行随访,治疗组随访到58例,年内复发6例,复发率10.34%;对照组随访到34例,年内复发10例,复发率29.41%。表1满疗程后两组疗效观察三、丹毒(erysipelas)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起病急,常有外伤史,皮损为境界清楚的水肿性鲜红斑,自觉灼热及疼痛,伴发热等全身症状以及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常增高等不难诊断。应与接触性皮炎、癣菌疹、蜂窝织炎等鉴别。四、丹毒(erysipelas)治疗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如病在下肢,则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积极治疗足癣,以防复发。如患面部丹毒,应寻找鼻腔、口腔及耳部等处有无感染灶,并给予相应处理。 2.局部治疗可用25%~50%硫酸镁溶液热敷。如有疱液应抽取,再用0.5%新霉素溶液湿敷。 3.全身治疗及早使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病灶。首选青霉素,必要时静脉给药。如青霉素480万U~640万U/d静滴,持续用药2周左右。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氧氟沙星等。由中耳炎继发的耳部丹毒及鼻炎继发的颜面丹毒,应给予相应的治疗。 4.物理治疗复发性丹毒可作紫外线照射。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