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7 18:16:32 来源:jb.xtata.com
一、监测内容 (一)、基本的调查资料 1、社会调查资料 (1)自然地理:地形、交通、面积、土壤、气候等 (2)人口资料:数量、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出生、死亡和人口流动情况 (3)生产情况
一、监测内容
(一)、基本的调查资料
1、社会调查资料
(1)自然地理:地形、交通、面积、土壤、气候等
(2)人口资料:数量、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出生、死亡和人口流动情况
(3)生产情况:农业种植种类、生产方法和特点
(4)生活卫生状况:生活水平、饮食习惯、卫生状况、卫生防病知识
(5)医疗保健和畜牧兽医防制力量
(6)疾病发病情况: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发病、死亡情况
2、动物资料
(1)家畜:种类、数量、分布、饲养方式、配种方式、种畜和育龄畜所占比例
(2)家畜调运:各种家畜输入及输出的时间、地点、数量、检疫情况
(4)野生动物:种类、密度
3、布病资料
(1)历史疫情:首次发现布病和历次较大流行的年代、地点、规模、传染源等
(2)历年人畜布病发病率、患病率、感染率及其调查方法
(3)布鲁菌分离情况:时间、宿主、种型、数量、毒力等
(4)免疫情况:时间、种类、方式、剂量、免疫数量及血检情况等
(二)、现场资料调查
1、历年布病新发和现患病人数,建立布病患者档案
2、人群布病免疫水平的动态调查
3、家畜布病感染率的动态调查
4、病原学调查
二、监测方法
(一)监测常用的统计指标
1、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1)发病率(/10万):某年某地新发病例数/该地平均人口数
(2)患病率(现患率%):调查发现的布病现患人数/调查人数
(3)感染率(%):感染布病数/调查人数
(4)带菌率(%):检出布鲁菌的人(头)数/检查数
(5)布鲁菌检出率(%):检出布鲁菌数/检查标本数
(6)流产率(%):流产头(只)数/怀胎母畜头(只)数
(7)死亡率(1/10万):某地某年因布病死亡人数/该地该年平均人口数
(8)病死率(%):某时布病死亡人数/某时布病发病人数
2、反映防治效果的指标
(1)、预防效果:比较采取预防措施前后的以上各项指标
(2)、治疗效果:治愈率(%)某治疗方法治愈布病病人数/治疗人数 有效率(%)某方法治疗布病有效人数/治疗人数 复发率(%)复发的布病人数/临床治愈和好转入数
3、反映布病有关特性分布比重的指标
(1)、构成比:布病(菌)等一组成部分的个体数/组成布病(菌)各部分个体总和
(2)、相对比:布病甲指标/布病乙指标
(3)、定基比(%):某年发病率/定为基数年的发病率
(4)、环比(%):当年布病发病率/前一年布病发病率
(二)、监测抽样技术抽样技术包括抽样方法和样本大小的估算。在实际工作中选取样本的方法通常有两种:1、调查者用客观的、随机的方法抽取样本,即随机抽样,此法有统计的理论依据,可计算抽样误差,能客观地评价调查的精密度;在抽样设计时还能对调查的精密度加以控制。2、调查者主观选定自认为是“好的”有代表性的样本,即有意选择,此法要求研究者对总体有很好的了解和技巧,在一定情况下也可能产生好的效果。比如观察单位间差异较大,而样本很小的随机抽样,常会产生偏倚。但由于缺乏理论依据,不能对调查的精密度作出客观评价,总的说来不必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基本有四种:单纯随机油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
(三)、监测资料的整理和统计分析 1、整理资料--统计归纳:根据研究设计中整理分析计划的要求进行分组与汇总,整理时应反复核对,不应在整理中带入误差。 2、分析资料--统计分析:包括指标的计算、统计图表的绘制、统计处理、并作出结论。分析资料时要求选用适当的统计推断方法,计算准确无误,最后结合专业理论作出恰入其分的结论,并用概率说明结论的可靠程度。 3、统计图表的要求
(1)统计表的要求 标题:位于表的上端,扼要说明表的主题,必要时注明资料的时间及地点。 标目:文字应简明,有单位的指标用括号注明单位。横标目说明各横行数字的含 义,纵标目说明各纵栏数字的含义。 线条:表内线条除顶线、底线、纵标目下边的横线外,其余线条一般均省去,表 的左上角不宜用斜线。 数字:表内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同一指标的小数点位数要一致,上下对齐,数字暂缺或无数字可用“…”或“”表示。 备注:一般不列入表内,必要时可用“*”标出,注在表下。 总之,制表应该:1.简单明了,每表最好只有一个中心内容,表格的结构要简单,使人一目了然;2.合理安排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通常把主语分析的事物,置于横标目,把谓语所用的指标,置于纵标目。
(2)统计图的要求统计图是用点的位置、线段的升降、直条的长短或面积的大小等来表达统计资料的一种形式。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图、百分图、园图、线图、半对数图、散点图、直方图、多边图和统计地图等。绘制统计图须注意:1.图形应适合资料的性质。2.有简明扼要的标题。3.有纵横标目,需要时注明单位。4.标明尺度,纵轴尺度自下而上,横轴尺度自左而右,一律由小到大。5.需要时用图例说明。6.除园图外,围形长宽之比一般以7:5(或5:7)左右为宜。
三、监测报告布病监测的最后步骤为写出布病监测报告,并根据监测报告采取相应防治措施,修订或加强过去防治措施。
1、监测工作报告要依据监测过程中系统收集资料进行科学整理分析和比较,导出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和建议。
2、至少每年写出一份布病监测报告上报和抄送有关单位和部门。
3、报告包括当前人间和畜间布病疫情动态和发展趋势,以及引起疫情变动的原因分析。
4、评价当前采取的布病防治措施的效果及疫情预测。
四、布病监测的质量控制目前,布病监测仍以血清学监测为主,在人、畜间主要进行布鲁菌平板和诚管凝集试验,因此布病监测的质量控制问题主要在于对影响PAT或SAT的因素的控制。
1、采集的血清不要被污染,一般血清分离后,如室温放置,最多不应超过3天
2、抗原的存放应在4~20•C之间,最好在有效期内使用
3、吸管应注意不用最末端部分的量
4、盐水的配制,强调要用蒸馏水配制,在水质偏硷地区,配制盐水时要注意调整pH6.8~7.0之间,以免因pH的改变致使
血清判定出现“假高”的误差
在监测工中,由于使用的方法不同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测量结果与事物的真实情况往往存在差异,有时还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有两个方面:(1)机遇,即出现随机误差的机会(P值)。在随机抽样中普遍存在,但它确完全服从统计学规律,可用样本均值的标准差(标准误)表示。(2)偏倚,即出现在研究设计、实施、分析和结果解释各阶段的一种系统误差。包括选择性偏倚、信息(观察)偏倚和混杂偏倚。
1选择偏倚:主要产生于研究的设计阶段。由于选择研究的对象或变量的方法不恰当,导致入选对象(样本人群)和理论上符合条件入选,但又未被选入的对象(目标人群)之间产生系统偏差,称为选择偏倚,常见于病例对照研究和回归性队列研究,在实验性研究和前瞻性队列研究中不常见。
2信息(观察)偏倚:收集或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将这一种的信息错误地归类于另一种信息或收集分析资料的方法不恰当,而引起研究结果与样本的真实情况出现系统偏倚,称为信息偏倚。常见于各类型研究方法中。3混杂偏倚:估计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联系时,受到一个或多个既与疾病有密切关系,又与暴露因素有密切联系的潜在危险因素的影响,从而歪曲(低估或高估)了所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真实联系,称为混杂偏倚,这个潜在因素称为混杂因素,它必须具备以下四个特征:(1)必须是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2)必须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联系(3)不应该是暴露与疾病之间因果链中的一个中间环节(4)混杂因素作用的结果是歪曲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真实联系,造成偏倚。
收集资料的质量控制:
1制定明确统一的疾病诊断标准,实验结果判断标准,判定暴露程度的标准
2调查变量尽可能使用客观指标或分级指标
3规范化地训练好调查员、检验员
4做到调查方法正确、认真
5技术操作熟练、可靠
6尽可能客观地、无偏爱地收集资料,真实完整地记录整理资料
7漏失的样本尽力设法弥补
8取消资料必须慎重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