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套叠
http://www.beihao.com 2004-11-0914:10:49北豪网健康频道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为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
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以4~10个月婴儿最为多见,2岁以后逐减。
临床表现多为平素健康的婴儿,突然发病。年长儿发病稍缓,症状不如婴儿典型。
(一)腹痛 突然发生剧烈的阵发性肠绞痛,哭闹不安,屈腿,两臂乱动,或以手抓按腹部,面色苍白,出汗。持续数分钟后,腹痛消失,间歇10~20分钟后又反复发作。较大儿童发作间隔时间较长。阵发性腹痛是由于肠系膜受牵拉和鞘部强烈收缩所致。
(二)呕吐 早期呕吐为肠系膜被牵拉所致。吐出物为奶块或食物残渣等胃内容,次数不多。随后吐出物含胆汁,晚期可为粪样物。
(三)便血 为婴儿肠套叠的特征。在腹痛发作后可有1~2次正常大便,约85%病例在发病后6~12小时排出果酱样粘液血便。小肠型肠套叠和儿童肠套叠便血率较低,出现也较晚。
(四)腹部肿块 早期腹部平软,无压痛。多数病例可扪及肠套叠的肿块,小肠结肠型肠套叠沿结肠框分布,常位于右上腹部或脐上,呈腊肠样,表面光滑,中度硬,略有弹性,稍可移动。以后随套叠的进展,肿块可循结肠移至左腹部。少数病例的套入部可达直肠,多数病例的回肠末端及盲肠套入结肠内,右下腹部扪诊常有空虚感。小肠套叠肿块多在脐周,活动度较大,不易扪及。晚期病例发生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出现腹胀、
腹水、腹肌紧张及压痛,不易扪及肿块,有时腹部扪诊及直肠指检双合检查可触及肿块。
(五)全身情况 早期病儿一般状况尚好,体温正常,但有面色苍白、食欲不振或拒乳。随着病程延长,病情渐重,
精神萎靡或嗜唾、阵发性哭闹等腹痛症状反而不明显。发病二三天后的晚期病儿,由于肠坏死或伴腹膜炎,全身情况恶化,常有严重脱水和高热、
昏迷及休克等中毒症状。
治疗
(一)非手术疗法 适用于病程在48小时以内的原发性回结型和结肠型肠套叠,一般状况较好,无明显腹胀及腹膜刺激症状者。方法简便、经济、效果良好,复位率达95%以上。绝大多数均一次治愈。
1.空气灌肠复位法 在X线透视下进行。在复位前30分钟肌注一次复方氯丙嗪1mg/kg和硫酸阿托品0.01mg/kg。先将气囊肛管(Foley管)插入直肠,将气囊充气(一般注入40ml)堵住肛门。然后将气囊肛管连接空气灌肠器,缓慢注入气体,诊断所需压力在6.7~8kPa(50~60mmHg)以下即可,可见结肠透亮度增加,气体到达套叠肠管头部时呈杯口形或钳形阴影。再逐渐增高压力,复位压力一般不超过12~13.3kPa(90~100mmHg),结肠腔迅速扩张,块影沿结肠逆向移动,亮区向前推进。在结肠肝曲和回盲部常有停留现象,适当提高压力或变换体位,有助于脱套。不宜强力磨擦,以免引起穿孔。一旦肿块消失,回肠内气体骤增,结肠内压力下降,即为肠套叠复位的征象。拔出气囊导管后,排出大量气体和紫红色粘液或黄色
稀便。患者安静入睡。口服活性炭0.5~1g,6~8小时后,排出粪便中含有炭末,证实肠道已完全畅通。个别病例发生灌肠穿孔,可见气体进入腹腔内,膈下有游离气体,应立即手术。
2.钡液灌肠复位法 所用压力约9~12kPa(90~120cmH2O)。同样在透视下观察肠套叠复位情况。
(二)手术疗法 空气或钡液灌肠失败或发生肠穿孔、肠套叠超过48~72小时,或虽然时间不长而病情严重疑有肠坏死者、以及小肠型肠套叠均需手术治疗。根据患儿当时情况及套叠肠管的病理变化选择进行肠套叠复位、肠切除吻合术或肠造瘘术等。中医治肌无力肌肉萎缩!
让口腔溃疡不再复发谈甲亢病的防与治专家谈糖尿病的危害责任编辑:crystal
给编辑写信>>>
进入论坛>>>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