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

多囊肾西医病因

时间 : 2009-12-07 17:44:32 来源:www.ckdcrf.com

[摘要]

多囊肾西医病因生成2008-11-1220:34:05来源:  

多囊肾西医病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的遗传规律是:①男、女发病机率相等;②父母任何一方患病,子女50%获得囊肿基因而发病,如父母均患病,子女发病率增加到75%;③不患病的子女不携带囊肿基因,如与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的异性婚配,其子女(孙代)不会发病亦即不会隔代遗传。真正非经父母遗传,由基因突变而致病者极少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存在遗传异质性,目前发现至少3种基因突变可引起本病。按基因发现先后分别称为PKD1、PKD2、和PKD3、PKD1突变是产生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的最主要病因,占85%~90%。1985年Reeders首次将PKD1基因定位16号染色体短臂1区3带3亚带(16p13.1)含三个同源基因位点(HG-A、HG-BTT和HG-C)每一痊点均编码poly(A)Mrna,且与PKD1基因同源性极高,在核苷酸水平大于97%,这使得多拷贝的5'端的测序变得极为困难。尽管如此,基因的全部序列仍于1995年得到确定。PKD1基因长52kb,含46个外显子,编码14148kb的转录产物。3'端为单拷贝区发。5'端为多拷贝区发。根据核苷酸序列推算出PKD1蛋白质----polycystin为一由4302/430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糖蛋,相对分子质量估计为460000,与任何已知的蛋白质家族无同源性。Polycystin具多个细胞外粘附结构,C端位于细胞质内,N端位于细胞膜外区。鉴于如此巨大的结构及细胞外的多个粘附结构分别位于不同的外显子,不排除判别剪接的可能性。目前普遍认为polycystin为一多功能膜蛋白,可能参与细胞与细胞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PKD2基因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的5%~15%左右,定位于4号染色体长臂2区2带(4q22),也已得到克隆。基因长5057bp,推测编码968个氨基酸,下对分子质量为110000,PKD2推蛋白结构与PKD1相似,有细胞内C端和N端,含6个跨膜区,推测属于电压激活的钙或钠通道家族。PKD3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较前两者少见,目前研究不多,尚定位。

常色体隐性遗传型多囊肾的遗传规律是,父母双亲为杂合子,其纯合子子代发病,发病概率为25%。远不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常见,发病率约为1/1000~2/10000,无性别和种族差异。Blyth和Dckenden曾根据发病年龄和集合管扩张比例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分为4种表型不同的亚型,即围产期型(集合管扩张超过或等于90%)、新生儿型(集合管扩张超过或等于60%)婴儿期(集合管扩张超过或等于25%)青少年期(集合管扩张超过或等于10%)并认为在一个固定的家族中仅存在一种表型,从而假设4种亚型是由4个不同的基因突变引起的不同疾病。然而,虽然在一个家族通常仅一种表型,但有许多报道发现在同胞中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常色体隐性遗传型多囊肾是单基因病,其他非突变基因的修饰作用导致常色体隐性遗传型多囊肾临床和病理学表现迥异最近Zerres等人将常色体隐性遗传型多囊肾定位人6号染色体短臂上他们排除了常色体隐性遗传型多囊肾是PKD1基因或PKD2基因突变的杂合子的可能性,并发现了4个位于6号染色体上与常色体隐性遗传型多囊肾紧密连锁的微卫星探针,证实常色体隐性遗传型多囊肾证实基因位于TCTE1和D6S294两个探针之间的13cm区域内。迄今,基因连锁分析未发现遗传异质性。


关键词: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多囊肾西医病因”相似的文章

更多>>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疾病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波,CT及磁共振等。 CT是用X射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射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digital con...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