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7 21:32:10 来源:drug.soouo.com
本病是被虫类叮咬,接触其毒液或虫体的粉毛而引起的一种皮炎。其特点为皮肤呈丘疹样风团,其上有针头大的瘀点、丘疹或水疱,呈分散性分布。可继发感染形成脓疱。重者身寒发热,头晕耳鸣,心烦不安,头痛头胀,恶心欲吐等中毒现象,皮肤有不同程度的痒痛。目前较为常见的害虫有刺毛虫、跳蚤、虱类、蠓、飞蛾、蚊、臭虫、蜂、蜈蚣等,因恶虫种类不一,所致证候亦各有其特点。本病常见于春末秋初季节,尤以小儿和青少年多见。
由于昆虫叮咬,接触其毒液,或虫体粉毛,邪毒侵入阻于肌肤而成。
一、蜈蚣咬伤
1.主症:・刺螫处先出现两个瘀点,四周红肿,其痛彻骨,并常有红丝出现。
・严重中毒则有浑身麻木,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心悸,脉细,谵语及抽搐等证候。
・严重者可致命。
2.治法:清热解毒。
3.方药: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减。
银花10野菊花10蒲公英10地丁10紫背天葵10
加减:火重者加黄连、黄芩、黄柏、丹皮、生地、山栀、绿豆衣;风毒重加荆芥、紫苏、蝉衣;如出现头晕眼花,四肢瘫痪无力,或颈项发硬,牙关紧闭等危证时,加葛根,防风,天麻,僵蚕,钩藤;烦闷呕吐者加玉枢丹;如神志昏迷不醒者,可服犀角地黄汤;
外治:(1)蛇药片研碎,水调外敷。
(2)苋菜、夏枯草、新鲜桑叶、南瓜叶,任选一种捣烂外敷。
(3)甘草、雄黄各等份,研末,菜油调敷。
二、射工刺伤(毛虫伤,俗称蛾毒)
1.主症:・毛入肌肤后,出现斑块状或线条状风团及红晕。
・久则外痒内痛,皮肉皆烂,除皮疹外,有时亦可引起眼红流泪。
2.治法:清热解毒。
3.方药: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减。
银花10野菊花10蒲公英10地丁10紫背天葵10
外治:(1)蛇药片研末外敷。
(2)狗皮膏或橡皮膏贴粘取出刺毛。
(3)溃烂时用海螵蛸末撒布。
(4)白芷适量,水煎汤温洗。
1.主症:・大片肌肤红肿剧烈疼痛,并可伴发红线及淋巴结肿大。
・严重时出现流涎,恶心,呕吐,嗜睡,寒战,高热等证候。个别严重者,四肢手足痉挛,呼吸不畅窒息而死亡。也偶有全身中毒证候颇似蛇咬伤,均需即时抢救。
2.治法:清热解毒。
3.方药: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减。
银花10野菊花10蒲公英10地丁10紫背天葵10
加减:火重者加黄连、黄芩、黄柏、丹皮、生地、山栀、绿豆衣;风毒重加荆芥、紫苏、蝉衣、青蒿、白芷、川芎;如出现头晕眼花,四肢瘫痪无力,或颈项发硬,牙关紧闭等危证时,则宜清热解毒,祛风镇痉,方用葛根汤(《伤寒论》)加减(葛根9,麻黄3,防风5,天麻5,僵蚕6,钩藤9,菖蒲3,薄荷3),水煎服。如无汗发热,脉浮缓者,去天麻,防风,加白芍;伴有烦闷呕吐者加玉枢丹(《喉科秘旨》)山慈菇,麝香,续随子,雄黄,大戟,草河车,五倍子。如神志昏迷不醒者,治宜凉血解毒开窍,可服犀角地黄汤,或麝香0.15冲服,根据病情,每4至8小时1次。蜱咬热者,治以清营解毒透热,方用清营汤(《温病条辨》)。犀角、生地、竹叶、银花、连翘、黄连、元参、麦冬、丹参。也可选用以下便方:(1)半边莲(细米草),鲜草60,浓煎300ml。每日3次分服。(2)鲜马齿苋一把,捣汁一杯,用等量开水同服。(3)忍冬藤,野菊花,半边莲各15,水煎服。
外治:(1)先用拔火罐的方法吸出毒汁,再用雄黄、枯矾等份研末,茶水调涂。
(2)石灰水洗涤创口后,用拔火罐吸出毒液。
(3)鲜大青叶,鲜马齿苋、鲜薄荷叶捣烂外敷。
(4)大蜗牛1只,捣烂外敷。
四、蜂螫伤(常见黄蜂、蜜蜂)
1.主症:・毒刺刺入肌肤后,可放出毒汁,伤处有瘀点,周围起红斑样丘疹或风团。重者则一片潮红肿胀,往往有水疱形成。自感瘙痒,剧烈疼痛,亦可产生头晕恶心等全身证候,严重者可昏倒,甚至死亡。
2.治法:以外治为主。
3.方药: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减。
银花10野菊花10蒲公英10地丁10紫背天葵10
加减:火重者加黄连、黄芩、黄柏、丹皮、生地、山栀、绿豆衣;风毒重加荆芥、紫苏、蝉衣、青蒿、白芷、川芎;如出现头晕眼花,四肢瘫痪无力,或颈项发硬,牙关紧闭等危证时,则宜清热解毒,祛风镇痉,方用葛根汤(《伤寒论》)加减(葛根9,麻黄3,防风5,天麻5,僵蚕6,钩藤9,菖蒲3,薄荷3),水煎服。如无汗发热,脉浮缓者,去天麻,防风,加白芍;伴有烦闷呕吐者加玉枢丹(《喉科秘旨》)山慈菇,麝香,续随子,雄黄,大戟,草河车,五倍子。如神志昏迷不醒者,治宜凉血解毒开窍,可服犀角地黄汤,或麝香0.15冲服,根据病情,每4至8小时1次。蜱咬热者,治以清营解毒透热,方用清营汤(《温病条辨》)。犀角、生地、竹叶、银花、连翘、黄连、元参、麦冬、丹参。也可选用以下便方:(1)半边莲(细米草),鲜草60,浓煎300ml。每日3次分服。(2)鲜马齿苋一把,捣汁一杯,用等量开水同服。(3)忍冬藤,野菊花,半边莲各15,水煎服。
外用:(1)人乳涂搽。
(2)蛇药片用温开水液化外搽。
(3)鲜佛耳草、鲜马齿苋、野菊花叶或鲜夏枯草任选一种捣烂外敷。亦可用鲜蒲公英折断后的白色乳汁外擦。
五、蚂蝗咬伤
蚂蝗即水蛭,体呈梭状,色为黄绿条状相间,全身可伸缩,头前有吸盘可吸咐在肌肤上吮吸人血。
1.主症:・吸附处往往发生丘疹或风团,中心有一瘀点。若用力把蚂蝗撕下,则吸咐处流血不止。
2.治法:外治
(1)蚂蝗吸咐腿上时,可用手轻轻拍击叮咬周围,或用米醋、白酒、唾液、盐水、烟油等涂搽蚂蝗叮咬处,蚂蝗就会放松吸盘而落下,切不可强行拉下。
(2)如蚂蝗进入鼻孔,或阴器内,可涂蜂蜜,香油等,待虫体伸出时除去。
(3)破溃时可掺九一丹,外盖黄连膏。
九一丹(《医宗金鉴》)熟石膏90,升丹90,共研细末,和匀,少量掺于伤口。
黄连膏(《医宗金鉴》)黄连9,当归15,黄柏9,生地30,姜黄9,麻油360,白蜡120,上药除白蜡外,入麻油内浸1天后,用文火熬至药枯,去渣滤清,再加入白蜡文火徐徐收膏。取少许敷患处。
六、蚊虫、臭虫、跳蚤咬伤
1.主症:・雌蚊多在夜晚群舞,以税利的喙刺入肌肤而吸人血,叮咬后引起皮肤红斑或风团样丘疹,疹中心为一小瘀点,疹边缘为一苍白圈。并伴有轻度瘙痒或微痛。
・臭虫俗称“床虱”,多在衣物缝隙内群居,夜间爬出寻食,以口器咬螫肌肤吸吮人血,放出毒汁,引起红斑或丘疹,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一般不痛。跳蚤种类繁多,除能传播一些疾病外,其口器叮咬肌肤吸血时,还能将唾液的毒汁注入肌肤,引起紫红色斑点,使局部红肿剧痒,儿童更甚。
2.治法:外治为主。
3.方药:外用
(1)人乳涂搽。
(2)蛇药片用温开水液化外搽。
(3)香皂,水磨涂擦。
(4)米醋擦洗伤口。
(5)鲜佛耳草、鲜马齿苋、野菊花叶或鲜夏草任选一种捣烂外敷。亦可用鲜蒲公英折断后的白色乳汁外擦。
2.解毒消炎丸
注意个人防护,夏日应挂蚊帐,点蚊香。在林区劳动时,应穿防护衣服。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可用烟草、除虫菊、青蒿、野艾、百部晒干,用薰烟法消灭害虫。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