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由于本病临床表现不典型,缺乏特异性,故易造成误诊。现将2000年9月~2006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误诊情况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17~26岁。主诉均为发热、咽痛。发病至转诊6~11天,复诊7例,第3次就诊6例,第4次就诊1例。临床表现均有发热,体温38~41℃不等,弛张热4例,稽留热1例,
不规则热9例;颈淋巴结肿大5例,直径1~2cm,质稍硬,无粘连,轻压痛,两侧不对称;均有咽颊炎、扁桃体化脓,
咽部充血、
水肿明显,扁桃体I~Ⅱ度肿大,均有脓性分泌物,少者呈点状,多者呈片状;肝肿大1例,肋缘下3cm;均有脾肿大,肋缘下2~3cm,14例均无皮疹、神经系统症状和心脑肾并发症。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均增高(1.2~2.0×109/L),中性粒细胞降低(26%~45%),淋巴细胞增高(47%~65%),异常淋巴细胞12%~25%,红细胞、血小板均正常。肝功能5例异常(ALT55~102U/L)。所有病例嗜异性凝集试验均阳性。
误诊情况与治疗本组14例中2例误诊为上感,12例误诊为咽扁桃体炎。7例应用青霉素治疗,4例应用氨苄西林治疗,3例应用克林霉素治疗。
讨论
本病为EB病毒感染,病毒进入口腔的上皮细胞内进行复制,继而侵入血循环而致病毒血症,并进一步累及淋巴系统的各组织和脏器。发病以15~30岁的年龄组为多,约30%病人可并发咽颊部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急性肾炎的发生率可高达13%,
脾破裂发生率约0.2%,约6%的病人并发心肌炎,诊断以临床症状、典型血象以及阳性嗜异性凝集试验为主要依据,尤以后两者较为重要[1]。由于本病多呈散发性,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无特异性,如果对本病认识不足,极易造成误诊误治,本组14例无1例首诊时即考虑本病而转至专科医院。
误诊原因分析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本组14例均以发热、咽痛就诊,均有不同程度的扁桃体化脓,5例仅有颈淋巴结肿大,均无皮疹、神经系统症状和心脑肾并发症,均有白细胞总数增高,很容易考虑为上感、咽扁桃体炎。②基层医院临床医师对此病认识不足,思维局限,不能把中性粒细胞降低、淋巴细胞增高与本病联系起来,没有及时要求做血涂片查异常淋巴细胞,认为只要白细胞总数增高就是炎症造成的,有的甚至认为ALT增高、肝脾肿大也是炎症造成的暂时异常。
本病病死率为1%~2%,死因为脾破裂、脑膜炎、心肌炎等[2],因此,基层医院临床医生对本病的临床表现应有充分的认识,争取尽早临床诊断,及时转至专科医院正确治疗,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翁心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见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04-407.(邢玉娥陈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