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7 10:04:43 来源:zyk.qe.cn
中图分类号:R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23(1999)04―0029―02
春季性结膜炎,每于春夏季节发病,秋冬季节好转,反复不已,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此病缠绵难愈,翌年春夏又作。笔者采用黄连解毒汤加味治疗30例,经追踪观察,取得较好疗效,现小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30例,全部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最大者16岁,最小者3岁;病程最长者5年,最短者1年。
2 临床表现
(1)症状:30例患者均感患眼刺痒时作,间有异物或烧灼感,每于风吹日晒,或揉拭眼部之后症状加剧,甚则奇痒难忍,畏光流泪。
(2)体征:眼科检查见双眼睑、球结膜充血呈暗红色,病变多局限于上睑结膜,不侵犯穹窿部,上睑结膜见很多硬而扁平大小不等的淡红色乳头,下睑结膜面也可见滤泡、乳头增生,偶见乳头增生呈大片状隆起,角膜透明、角膜荧光染色阴性,分泌物量少呈粘胶状。
(3)实验室检查:涂片染色镜检,嗜酸性细胞增多。
(4)舌脉: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弦。
3 治疗方法
(1)方药组成:黄连5g,黄芩10g,黄柏10g,栀子5g,升麻5g,当归10g,赤芍10g,荆芥10g,防风10g,薄荷10g,陈皮10g,甘草5g。
(2)用法:每2日1剂,每日水煎2次,饭后饮服,6剂为1个疗程。
4 治疗结果
(1)疗效标准:显效:自觉双眼刺痒、畏光流泪消失。眼科检查见双眼睑、球结膜充血消失,仅存少量滤泡,少于下睑结膜面1/3。好转:自觉患眼无异物或烧灼感,刺痒减轻。眼科检查见双眼睑、球结膜充血减轻,下睑结膜面滤泡减少,少于下睑结膜面1/2。无效:服药2个疗程后,诸症未见减轻。
(2)治疗结果:全部患者经服药1~2疗程后,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控制和改善,30例中,显效21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随访2年,30例中复发2例。
5 病例介绍
李某,男,14岁,学生。1993年3月10日初诊,患者近3年来,每于春季,自觉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刺痒不适,时有异物感,每于揉拭眼部之后症状加重,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弦。眼科检查见双眼睑、球结膜充血呈暗红色,下睑结膜面滤泡、乳头增生。前2年发病时均用色苷酸钠滴眼液、可的松滴眼液滴眼治疗,效果不满意,此次就诊,遂投本方3剂。1周后复诊,自诉双眼刺痒明显好转,时有异物感。续用本方巩固治疗1个疗程,双眼刺痒及异物感均消失。眼科检查见双眼睑、球结膜充血消失,有少量滤泡,少于下睑结膜面1/3。次年春季追踪观察,未再复发。
6 体会
春季性结膜炎,多以脾胃湿热蕴积,外受风邪侵袭,致使风热湿邪上犯,郁遏经脉,气滞血瘀而成本病。故治宜除湿清热,止痒祛风。方用黄连、黄芩、黄柏、栀子除湿清热解毒,荆芥、防风、薄荷祛风止痒,佐以当归、赤芍活血化瘀,升麻引药上行,陈皮以顾胃气,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得宜,故收到满意疗效。另据现代医学研究,黄连、黄芩、黄柏均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相当广泛而明显,能增强血液中白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加强机体的抗病力,故用本方加味治疗亦获良效。
(收稿日期:1999―03―11)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