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丹毒

夏秋季节防丹毒

时间 : 2009-12-07 06:46:08 来源:www.chinesemedicines.net

[摘要]

夏秋季节防丹毒--唐汉中医药网--中医药行业门户网站,卓越的医药电子商务平台,中医药行业门户网站,企业商城(b2b),网络药店(b2c),远程会诊

  丹毒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是侵犯皮内或黏膜内网状淋巴管的传染性疾患。丹毒在任何季节都可以发病,以夏秋季多发。丹毒的好发部位是头面部和下肢。由于被感染的皮肤发红,色如丹涂脂染,故而得名。发生在下肢的丹毒俗称“流火”,发生在头面部的丹毒俗称为“火毒”。

  任何轻微擦伤或抓伤、虫咬、湿疹、脚癣等都可成为病原菌侵入的途径。有时外伤极其轻微,如口腔周围、鼻腔、眼部、耳部等处的细微破伤,都可以引起丹毒。有挖鼻孔、拔鼻毛等习惯的人可能发生颜面丹毒;有足癣、搓脚习惯的人则可能发生下肢丹毒。人体抵抗力的下降常为发病的先决条件。

  急性丹毒的潜伏期为数小时或3-5天,在发病前数小时内,病人常感到周身不适、寒战、头痛、口渴、恶心或关节酸痛,然后体温很快升高至39℃-40℃,受损部位的皮肤发红,边缘清晰并稍隆起,与正常皮肤有明显的分界,红肿皮肤按之褪色,放手后红色很快复原。炎症迅速向四周扩散,有时出现水疱,局部疼痛不太剧烈,但有烧灼感。在炎症蔓延的同时,中心部位红色逐渐消退变暗,并脱屑。少数丹毒患者还可能合并蜂窝组织炎。感染丹毒时会出现附近淋巴结肿大、淋巴管红肿,俗称“起红线”,若不及时治疗,年老体弱者常可合并肾炎、皮下脓肿、败血症等疾患。

  各部位丹毒的特点

  1.头皮丹毒因组织缜密,常有剧痛,肿胀,可引起颅内并发症。

  2.面部丹毒的致病菌多来自口、鼻和眼结膜的感染。典型的表现是蝴蝶样红斑,从鼻部向两侧颊部延伸,使双眼肿胀不能开视。面部丹毒也可引起颅内感染

  3.下肢丹毒常反复发作,除了皮肤红肿灼热外,反复发作的丹毒,可引起下肢淋巴管阻塞或皮下组织肥厚增生。出现下肢淋巴水肿,患侧下肢及足部变粗肿胀,俗称“大脚风”。发生在下肢的丹毒多由足癣引起,因此,治好足癣对预防丹毒很有必要。

  丹毒容易复发,复发性丹毒是在急性丹毒消退后,每隔几天、几周或几个月复发一次,形成慢性丹毒。反复发作可使局部组织肥厚,淋巴血液回流障碍,或导致淋巴结肿大。

  丹毒的传染性很强,被丹毒污染的衣物可成为传染源。凡病人穿用过的衣物都需要用沸水浸泡,以免传染给他人。

  丹毒的治疗原则

  患丹毒后应卧床休息,将患部抬高,并多饮白开水,避免用手抓摸患处。

  首选青霉素或头孢类药物治疗,应保证用药剂量,用药时间需2周左右,青霉素或头孢类药物过敏者可选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或阿奇霉素等。

  中药对治疗丹毒也有很好的疗效。宜用清热解毒,凉血泻火之药方,如银花、连翘、公英、地丁、大青叶、黄芩、赤芍、野菊花等,高热者加生石膏,发生在头部者加菊花,发生于下肢者加牛膝。对于慢性丹毒,要用些理气活血软坚的药,如乳香、没药、桃仁、红花、当归等。

  局部治疗在急性期可用硫酸镁溶液或0.1%雷夫诺尔溶液湿敷,或用中药公英、马齿苋煎水冷却后湿敷,每日换药34次,待皮肤水疱干燥,红肿消退后即可停用。

  夏秋季皮肤暴露较多,病原微生物容易通过微小皮损处引起感染,丹毒就是易感染的疾病之一。所以,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提高肌体免疫力,治疗原有的皮肤感染灶(如疖肿或足癣)是预防丹毒的最好方法。丹毒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是侵犯皮内或黏膜内网状淋巴管的传染性疾患。丹毒在任何季节都可以发病,以夏秋季多发。丹毒的好发部位是头面部和下肢。由于被感染的皮肤发红,色如丹涂脂染,故而得名。发生在下肢的丹毒俗称“流火”,发生在头面部的丹毒俗称为“火毒”。

  任何轻微擦伤或抓伤、虫咬、湿疹、脚癣等都可成为病原菌侵入的途径。有时外伤极其轻微,如口腔周围、鼻腔、眼部、耳部等处的细微破伤,都可以引起丹毒。有挖鼻孔、拔鼻毛等习惯的人可能发生颜面丹毒;有足癣、搓脚习惯的人则可能发生下肢丹毒。人体抵抗力的下降常为发病的先决条件。

  急性丹毒的潜伏期为数小时或3-5天,在发病前数小时内,病人常感到周身不适、寒战、头痛、口渴、恶心或关节酸痛,然后体温很快升高至39℃-40℃,受损部位的皮肤发红,边缘清晰并稍隆起,与正常皮肤有明显的分界,红肿皮肤按之褪色,放手后红色很快复原。炎症迅速向四周扩散,有时出现水疱,局部疼痛不太剧烈,但有烧灼感。在炎症蔓延的同时,中心部位红色逐渐消退变暗,并脱屑。少数丹毒患者还可能合并蜂窝组织炎。感染丹毒时会出现附近淋巴结肿大、淋巴管红肿,俗称“起红线”,若不及时治疗,年老体弱者常可合并肾炎、皮下脓肿、败血症等疾患。

  各部位丹毒的特点

  1.头皮丹毒因组织缜密,常有剧痛,肿胀,可引起颅内并发症。

  2.面部丹毒的致病菌多来自口、鼻和眼结膜的感染。典型的表现是蝴蝶样红斑,从鼻部向两侧颊部延伸,使双眼肿胀不能开视。面部丹毒也可引起颅内感染。3.下肢丹毒常反复发作,除了皮肤红肿灼热外,反复发作的丹毒,可引起下肢淋巴管阻塞或皮下组织肥厚增生。出现下肢淋巴水肿,患侧下肢及足部变粗肿胀,俗称“大脚风”。发生在下肢的丹毒多由足癣引起,因此,治好足癣对预防丹毒很有必要。

  丹毒容易复发,复发性丹毒是在急性丹毒消退后,每隔几天、几周或几个月复发一次,形成慢性丹毒。反复发作可使局部组织肥厚,淋巴血液回流障碍,或导致淋巴结肿大。

  丹毒的传染性很强,被丹毒污染的衣物可成为传染源。凡病人穿用过的衣物都需要用沸水浸泡,以免传染给他人。

  丹毒的治疗原则

  患丹毒后应卧床休息,将患部抬高,并多饮白开水,避免用手抓摸患处。

  首选青霉素或头孢类药物治疗,应保证用药剂量,用药时间需2周左右,青霉素或头孢类药物过敏者可选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或阿奇霉素等。

  中药对治疗丹毒也有很好的疗效。宜用清热解毒,凉血泻火之药方,如银花、连翘、公英、地丁、大青叶、黄芩、赤芍、野菊花等,高热者加生石膏,发生在头部者加菊花,发生于下肢者加牛膝。对于慢性丹毒,要用些理气活血软坚的药,如乳香、没药、桃仁、红花、当归等。

  局部治疗在急性期可用硫酸镁溶液或0.1%雷夫诺尔溶液湿敷,或用中药公英、马齿苋煎水冷却后湿敷,每日换药34次,待皮肤水疱干燥,红肿消退后即可停用。

夏秋季皮肤暴露较多,病原微生物容易通过微小皮损处引起感染,丹毒就是易感染的疾病之一。所以,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提高肌体免疫力,治疗原有的皮肤感染灶(如疖肿或足癣)是预防丹毒的最好方法。

转载请明确注明出处及链接,或完整保留此版权信息。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网址:http://www.TH55.cn共1页当前是第1页首页上一页末页>>>相关新闻信息>>>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夏秋季节防丹毒”相似的文章

更多>>

丹毒疾病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增多。 组织病理:真皮高度水肿,毛细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结缔组织肿胀,中,小动脉内皮细胞肿胀,管腔为纤维蛋白栓塞,真皮及扩张的淋巴管中有...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