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了
丹毒怎么办?
丹毒是甲型溶血型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和黏膜中的表浅淋巴管网的急性炎症。由于甲型溶血型链球菌毒性强、扩散快、因而发病急,伴有全身不适,如头痛、
寒战、高烧等全身症状,同时皮肤局部出现一片鲜红色红疹,疹中央色淡,周围色深,与正常皮肤间有明显界限,用手指压红疹、红色消退,但松手即恢复红色。局部有
胀痛及烧灼感,肿胀不明显,有时有水泡形成,一般不化脓。面部丹毒常呈现蝴蝶样红斑,眼睑肿胀致睁眼困难,偶有导致
颅内感染。下肢丹毒易复发,多次发作后可引起淋巴管栓塞、皮肤变厚,形成橡皮肿。
治疗丹毒下肢患者可抬高患肢,局部涂擦碘酊或用50%硫酸镁液热敷。如出现高热症状,应及时退热。头部可用冷毛巾湿敷,或枕冰袋(热水袋灌上冰水)。中医治疗丹毒也有良好效果,发于下肢患者,宜抬高患肢30~40度,可减轻肿胀,促进愈合。局部处理。如金黄膏、玉露膏或黄连膏等取其中一种药外擦,每日1~2次。局部红肿显著,表面有大小水疱者,可选用马齿苋、黄柏、生地榆、大黄,取其1~2味药,每药15~30克,水煎成500毫升,冷却后,湿敷患处或清洁患处,每次不得少于30分钟,每日数次。还可用新鲜马齿苋或蒲公英洗净,捣烂外敷。若患处已形成橡皮腿者,可用鲜樟树叶、松针各60克,生姜30克,切碎水煎,每晚熏洗1次。
患了丹毒后的家庭护理很重要。病人要卧床休息,室内宜安静整洁,空气新鲜,经常通风,温度、湿度适宜。患病期间应给予富于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因高热时胃肠蠕动减弱,影响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分解代谢增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大量消耗。高热可致水分丧失,因此要
多饮水以利于毒素排泄。因丹毒属接触性传染疾病,有条件的家庭要暂将病人与健康人分开住。接触病人后要用肥皂洗净双手。凡与病变处接触的敷料、衣褥等均应消毒灭菌,以防接触性传染。要注意的是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在症状消退后,仍需坚持用药1周以免复发。此外由于足癣可诱发丹毒,所以有足癣病人应及时治疗足癣,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