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7 23:05:10 来源:www.labbbs.com
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rhusiopathiae)是丹毒丝菌病的病原菌.主要发生于猪、人和多种家畜、家禽,是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菌.人的感染主要是职业性的,典型的是用手操作可食或不可食动物[感染动物如病鱼、病兽的皮革及尸体,提取的产品(油脂,肥料),骨,壳]时被刺伤而感染。通常表现为传染性的皮炎,非皮肤感染罕见,通常有关节炎和心内膜炎。
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在外伤一周内出现局部隆起的紫红色的不形成水泡而发硬的斑丘疹,伴有瘙痒和灼热感。局部肿胀界限明显,可使通常是感染部的手的使用受影响。皮损的边缘可慢慢向外扩展,导致不适和不能活动长达3周。但本病是自限性的,典型的是无区域淋巴结受累,极少发展为全身性皮肤疾病。菌血症罕见,但可引起脓毒性关节炎或感染性心内膜炎,甚至无已知瓣膜性心脏病的人也可发生。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红斑丹毒丝菌(以前称隐袭丹毒丝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无荚膜,不形成芽胞,不活动的微嗜氧杆菌,约为1~2μm×0.2~0.4μm,单个存在或形成短链,粗糙型的菌落涂片可形成长丝状,且有分支状及断裂。
虽然它是微需氧菌,但初次分离仍必须在厌氧环境中培养,传代后可在有氧环境中生长。最适温度30~35℃。触酶及氧化酶反应均为阴性,在三糖铁琼脂培养基上,高层及斜面均产酸。于48h内发酵葡萄糖及乳糖(需在培养基内加入1~2滴兔血清)产酸不产气。在6~7天发酵麦芽糖而产酸,不分解木糖、甘露醇及蔗糖。可液化明胶,大部分的菌株可形成硫化氢。
三、细菌的实验室检查
1.标本采集于病损扩展边缘处的针刺吸取物培养或从磨损鲜红的丘疹所获取的渗出物作培养,将标本接种于含1%葡萄糖肉汤置厌氧或CO2环境中35~37℃增菌;如为败血症或心内膜炎的患者,可取血5~6ml进行增菌培养。
2.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的杆菌,单个存在或形成短链;
3.分离培养可用含5%兔血的心浸液琼脂平板及血琼脂平板对上述标本进行进一步的分离培养。红斑丹毒丝菌在含有葡萄糖或血清的培养基内生长旺盛,在血琼脂平板上,经35℃培养24h,可形成两种菌落:光滑型——菌落细小、圆形、突起有光泽;粗糙型——菌落较大,表面呈颗粒状。血琼脂平板上培养时,可见深层菌落周围有绿色环。在半固体琼脂表面下数mm处发育最佳,常呈带状。在葡萄糖肉浸液中呈微浑浊生长,底层可见少许沉淀。
4.生化反应触酶及氧化酶反应均为阴性;在三糖铁琼脂培养基上,高层及斜面均产酸;于48h内发酵葡萄糖及乳糖(需在培养基内加入1~2滴兔血清)产酸不产气;在6~7天发酵麦芽糖而产酸,不分解木糖、甘露醇及蔗糖;可液化明胶;特别是大部分的菌株可形成硫化氢。通过以上实验可初步鉴定为红斑丹毒丝菌。
5.动物实验鉴定该菌对小鼠、大鼠、家兔和家鸽均有致病力,尤以小鼠及鸽子最为敏感。取经2~4天培养的肉汤培养物0.2ml注射于小鼠腹腔内,4~5天后小鼠若因败血症死亡,心血培养又可分离到红斑丹毒丝菌可确诊。若对家兔进行皮下注射后可产生蔓延性炎症和水肿而死亡。
本菌应与产单核李斯特菌进行鉴别。
四、细菌的防治
可用苄星青霉素G120万u肌注(每侧臀部各60万u1次注射)或红霉素0.5g口服每日4次连服7日可治愈类丹毒.心内膜炎的治疗需青霉素G2.5万~3万u/kg静脉注射每4小时1次或头孢唑啉15~20mg/kg静脉注射每6小时1次,共4周。
治疗关节炎宜用同样的药物和剂量(在退热或积液消退后至少再继续给药1周),此外还需对感染的关节进行反复的针刺抽吸引流。
五、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
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人间传播的微生物名录(待颁布)红斑丹毒丝菌属于三类、BSL-2。
(1)操作要求
1、实验时,未经实验室主任同意,限制或禁止进入实验室。
2、不许在工作区域饮食、吸烟、清洗隐型眼镜和化妆。食物应存放在工作区域以外专用橱柜或冰箱中。
3、对于污染的锐器,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包括针、注射器、玻片、加样器等。
4、注射和吸取感染材料时,只能使用针头固定注射器或一次性注射器(即注射器和针头是一体的)。用过的一次性针头必须弯曲、切断、破碎、重新套上针头套、从一次性注射器上去掉,或在丢弃前进行人工处理,要不将之小心放入不会被刺穿的、用于收集废弃锐器的容器中。非一次性锐器必须放置在坚壁容器中,转移至处理区消毒,最好高压杀菌。
5、打碎的器皿不能直接用手处理,必须用其它工具处理,如刷子和簸箕、夹子或镊子。盛污染的针头、锐器、碎玻璃的容器在倒掉前,应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消毒。
6、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转移到就近实验室消毒的物料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封运出实验室。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其包装应符合有关的法规。
7、按日常程序、在有关传染源的工作结束后、尤其是传染源溅出或洒出后、或受到其他传染源污染后,实验室设备和工作台面应当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污染的设备在送去修理、维护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消毒;在离开设施转移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打包运输。
(2)安全设备
1、正确使用和保养生物安全柜、最好是二级生物安全柜、或其他合适的人员防护设施、或物理遏制装置。
2、确定可能形成传染性溅出物的实验过程,包括离心、研磨、匀浆、剧烈震荡或混匀、超声波破裂、开启装有传染源的容器、采集感染标本等。
3、涉及高浓度或大体积的传染源时,若选用密封转头或带安全罩的离心机,若转头或安全罩仅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则可在开放实验室内离心。
4、当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外处理标本时,需采取面部保护措施(跟镜、口罩、面罩、或其他防溅装置),以免传染源或其他有害物溅或洒到面上。
5、在实验室内,必须使用专用的防护性外衣、大褂、罩衫或制服。人员到非实验室区域时,防护服必须留在实验室内。防护服可以在实验室内处理,也可以在洗衣房中洗涤,但不能带回家中。
6、可能接触潜在传染源、被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要戴手套。一次性手套不能重复使用,不能用于接触“洁净”的表面,也不应当戴着到实验室外。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