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丹毒丝菌病

红斑丹毒丝菌致患儿泌尿道感染的实验诊断

时间 : 2009-12-07 20:13:29 来源:journal.shouxi.net

[摘要]

,首席医学网目前收录有300多种中文权威医学杂志,提供免费全文阅读,实现全文检索,提供医学论文的免费查询、论文阅读、论文下载,医学论文写作技巧,以及在线投稿

红斑丹毒丝菌致患儿泌尿道感染的实验诊断首席医学网2006年02月27日20:59:58Monday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征稿内科临床新进展研讨班重症与血流动力学大会血液净化技术学习班医学类核心期刊征稿第六届世界中医药大会2009世界高血压大会第四届中国国际白血病急危重病护理交流会IOF亚洲骨质疏松班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医学影像学术交流会结直肠肛门外科会议口腔正畸学术会议征稿广东研究生学术论坛

作者:林国跃,杜晓璐,王萍,张

加入收藏夹

【关键词】红斑丹毒丝菌

(解放军第474医院检验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rhusiopathiae)是丹毒丝菌病的病原菌。主要发生于猪、人和多种家畜、家禽,是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菌。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近年来有关该病原菌对人的致病性及感染情况,已有几例个案报道[1~3]。2004年4月,我科从l例泌尿道感染患儿尿中连续2次分离出红斑丹毒丝菌,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6岁,因发热、下腹不适,伴尿频、尿急、尿痛,有痒感,于2002年4月8日来院就诊。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蛋白(-),白细胞3~8个/HP,红细胞0~3个/HP,连续2次中段尿培养均检出红斑丹毒丝菌,细菌计数>l05个/ml,临床诊断为泌尿道感染。根据药敏结果,选用乙酰螺旋霉素、新霉素、菌必治等治疗,症状逐渐消失,复查尿培养结果为阴性。

  2方法与结果

  2.1分离与鉴定

  2.1.1形态与染色革兰氏阳性杆菌,菌体直,中间略粗,成单个、成双或链状排列。无鞭毛、芽胞、荚膜,大小为0.5μm×0.2μm~2.5μm×0.4μm。

  2.1.2培养特性尿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上可见灰白色,光滑、湿润、凸起、直径约0.5~1.1mm的细小露点状圆形菌落,多数边缘整齐,少数有卷发状,质软易混匀,无溶血环;普通平板生长为灰白色,细小的菌落;麦康凯、S.S琼脂平板均不生长。

  2.1.3生化反应结果应用VITEK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鉴定31种生化反应试验,阳性符合率99%,证实为红斑丹毒丝菌。生化反应结果:葡萄糖、10%胆汁、40%胆汁、6%NaCl营养肉汤生长阳性;触酶、β溶血、血浆凝固酶、蛋白胨碱、杆菌肽、七叶苷、奥波托辛敏感、吡咯酮基转氨酶、阿拉伯糖、尿素、半纤维素酶、棉子糖、核糖、山梨醇、乳糖、海藻糖、蜜糖、松三糖、菊糖、蔗糖、精氨酸、甘露醇、木糖发酵、四唑红、纤维二糖发酵、新生霉素耐药试验均阴性。

  2.1.4药敏试验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选用浙江省军区后勤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生产的药敏片,国际通用药敏质控参考株作对照,本菌对乙酰螺旋霉素、羧苄青霉素、丁氨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新霉素、万古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菌必治、利福平、头孢噻肟等敏感;对氯霉素、卡那霉素、先锋必、氟嗪酸、麦迪霉素、青霉素、氟派酸、林可霉素等均耐药。

  该菌鉴定生化反应有重要特点,仅分解葡萄糖,而对其它糖类均不分解发酵。在高浓度的胆汁和氯化钠溶液中均能生长,显示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经VITEK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鉴定31种生化反应试验符合率99%,证实为红斑丹毒丝菌。该菌鉴定应与单核细胞增多型李氏杆菌相鉴别,后者触酶、动力、甲基红、VP试验、七叶苷试验均阳性。红斑丹毒丝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常见污染源为鱼类、鸟类和猪等病畜尸体[4]。人类感染此菌以局部创伤感染为主,少见全身感染者。近年来临床上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或人体抵抗力下降,本菌可引起人类感染,约80%与职业有关,心内膜炎发病率为50%,外伤感染最常见。本例女童尿路感染途径可能为上行感染,但尿中检出该菌极少见。由于医务人员较少接触到该病,对它的认识不足,容易漏诊、误诊、延误治疗,因此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使该病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正确的细菌培养鉴定是确诊的重要依据,应高度重视及时选用。本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新霉素、羧苄青霉素、丁氨卡那霉素等治疗后,症状消失,尿培养阴性,随访已痊愈。

  参考文献:

  [1]王明丽.从尿中检出红斑丹毒丝菌[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8,13(4):223.

  [2]施金俏.红斑丹毒丝菌致右颞顶脑脓肿1例[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9,14(2):126.

  [3]王露霞,徐德兴,罗春梅,等.从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一株红斑丹毒丝菌[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1):50.

  [4]陆德源.医学微生物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09.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邮箱:职业: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红斑丹毒丝菌致患...”相似的文章

更多>>

丹毒丝菌病疾病

活检厚皮片培养分离红斑丹毒丝菌优于病损扩展边缘处的针刺吸取物培养.从磨损鲜红的丘疹所获取的渗出物作培养也具有诊断价值。为诊断丹毒丝菌性关节炎或心内膜炎需从血液或滑膜液分离细菌。编码为16srRNA的红斑丹毒...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