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7 20:51:15 来源:journal.shouxi.net
,首席医学网目前收录有300多种中文权威医学杂志,提供免费全文阅读,实现全文检索,提供医学论文的免费查询、论文阅读、论文下载,医学论文写作技巧,以及在线投稿
作者:马小丽
加入收藏夹向本刊在线投稿【关键词】单纯性肥胖症
【摘要】单纯性肥胖症是目前日趋严重的社会流行病,随着近年来研究逐步深入,本文将国内肥胖症的流行病学、病因病机、诊断、预防治疗和并发症的研究情况做一系统综述。笔者认为合理的饮食运动治疗及全社会的防治是目前根治单纯性肥胖症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单纯性肥胖症;瘦素;并发症;预防;治疗 单纯性肥胖症是目前日趋严重的社会流行病,据2002年统计,我国现有7000多万肥胖者,且每5年增长1倍,研究肥胖症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已成为医学研究的迫切任务,现将国内现有研究做一总结,希望对从事相关临床工作者有所帮助。
1对肥胖症发病情况的流行病学研究
在流行病学方面大规模的研究主要是对儿童和老人肥胖症的调查分析。有学者[1]在1994~1995年期间对我国11个大、中城市56150名中、小学生进行肥胖调查,单纯性肥胖症总检出率为6.37%,男生8.22%,女生4.36%,存在性别差异。少儿肥胖主要是单纯性肥胖,经过进一步动态的观察,在1986~1996年10年间我国学龄前期儿童(0~7岁)单纯肥胖症检出率长期居高不下(全国平均2.0%,有的地区高达17.5%),年增长率失控(全国平均9.1%,有的地区高达30%),脂肪重聚年龄(5岁)过早,脂肪重聚比(20~32)过高[2]。调查我国11个城市208513名7岁儿童,结果显示肥胖症分布有地域差异:北方、南方高,中部低。与1986年相比,10年动态趋势为:肥胖检出率男孩以10%、女孩以8.7%比例增长,说明单纯肥胖症已成为学龄前儿童严重健康问题,并在1986~1996年10年间增长率奇高,并提示控制肥胖的两个重要时期为生后1岁和5岁[3]。对心理行为研究表明,肥胖儿童存在着深层的心理冲突、精神压力和行为异常,肥胖生自我接纳程度较低,有自卑、孤独感,缺乏信心,这也许就是肥胖控制难以持续和反跳的主要原因[2]。对420例中老年人调查分析发现,50岁以上者肥胖发生率为40.3%,50岁以下仅为16.0%,说明肥胖有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4]。还有调查显示高尿酸血症肥胖发生率显著高于非高尿酸血症者,具体原因尚待深入研究[5]。
2肥胖症的病因、病机与诊断学的研究
2.1肥胖症的病因、病机学研究进展对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流行病学病因调查显示,有肥胖家族史、1岁以内超重、常食高脂高盐饮食、进食速度较快、较少运动与肥胖发生有关,说明肥胖与遗传、饮食生活习惯关系密切[1],更详细的研究显示肥胖具有多基因遗传的特点[6]。
传统认为脂肪细胞只是脂肪储备器官,新的研究显示它还可能是一个启动能量平衡调节的重要内分泌器官,50年代科学家发现脂肪细胞中存在一种肥胖基因,其分泌的激素――瘦素作为饱食和脂肪储备量的信使,可与下丘脑的瘦素受体结合,将饱食感和脂肪储备量的信息传递给下丘脑,再由下丘脑发出能量调节行为指令,从而维持机体正常的能量代谢平衡,有统计显示6~11岁肥胖儿童血浆瘦素水平较正常儿童显著降低,动物实验也显示重组瘦素具有使肥胖小鼠代谢和体重正常化,恢复肥胖基因缺陷小鼠生育能力等活性,这为揭开肥胖症之谜及肥胖症的诊治奠定了基础[7~12]。但瘦素对代谢的作用目前研究结果尚未能达一致意见,就有研究[13]显示大鼠肥胖过程中,肥胖基因表达水平升高是肥胖所致的结果,并非肥胖的初始病因,故有学者提出肥胖过程中体内瘦素、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具体作用机制尚待深入研究。笔者认为人类肥胖为多元因素,瘦素虽可影响肥胖严重程度,却并非唯一的因素,有报道[12]显示经综合治疗后,肥胖儿童瘦素轻度缺乏组有效率达79.16%,即证实了这一点,但瘦素重度缺乏组有效率仅为16.67%,提示当瘦素严重缺乏时,循环瘦素不足可能成为肥胖症发生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已成功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扩增出肥胖基因(obesegene),并将该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其cDNA顺序与已报道的白种人的序列完全一致[13]。但肥胖基因变异的条件及瘦素在体内的具体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14]。
2.2肥胖症的诊断学研究进展既往习惯用标准体重评估肥胖,误差较大,现WTO推荐使用体重指数(BMI)即体重/身高2(kg/m2),进行评估2000年4月“中国肥胖问题研讨会”以翔实的证据阐明了BMI与肥胖并发症的相关性,并提出了我国成人BMI的分类标准,即:18.5~23.9为适宜范围,24.0~27.9为超重,28以上为肥胖[15]。要想更好反映局部体脂的分布特征,需用腰围、腰臀比(WHR),亚洲人群以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作为临界值,男性WHR>0.9,女性>0.85为中心型肥胖,说明腹部脂肪积聚,属于内脏肥胖者。此外还有测量局部体脂的皮褶厚度法。还有研究[16]显示单纯性肥胖病人空腹和餐后基础血浆β-内啡肽(β-Ep)明显高于正常人(P<0.001),但与体重指数无相关性(r=0.103,P>0.20),因此有学者提议可将β-Ep作为肥胖症诊断的实验室参考指标之一,但不能用以反映肥胖症程度。
3肥胖症的并发症的研究
3.1血脂紊乱许多大规模的临床调查都提示肥胖是导致高胆固醇(TC)、高甘油三酯(TG)、脂肪肝的主要因素,肥胖伴高脂血症是引发脂肪肝的重要因素,其中肥胖伴高TG引发脂肪肝的发病率更高[17,18]。肥胖的类型和脂肪的分布与血脂紊乱也有关系,腹型肥胖与甘油三酯、胆固醇关系密切。肥胖儿童也存在与成人相似的脂质代谢紊乱。对载脂蛋白的进一步研究显示,载脂蛋白E(ApoE)遗传多态性对肥胖儿童血脂水平和肥胖程度有明显影响,具体来说,单纯肥胖儿童血清TG、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ApoA-Ⅰ水平明显升高。与ApoE-3/3表型相比,ApoE-4/3表型血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LDL-C、ApoA-Ⅰ显著增高,ApoE-2/3表型者血TC、LDL-C平均水平降低。ApoE-3/3表型体重指数(BMI)及平均体脂含量[bodyfat(%)]与TG、TC、LDL-C、HDL-C呈正相关关系,ApoE-4/3表型者上述指标与LDL-C、ApoB水平有正相关关系[19]。
3.2糖尿病肥胖患者中糖尿病患病率4倍于非肥胖者[20]约3/4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起病时存在肥胖现象[21],肥胖者发展为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证实,目前多数观点认为是由于体脂堆积引起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容易发生糖耐量低减,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在体重减轻后这种情况可以得到改善。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糖尿病发病与体脂的分布也密切相关。体脂分布异常(尤其腹型肥胖)被认为与糖尿病患病率呈正相关。深圳市对8200名居民调查,结果随腰围、臀围及两者之比的升高,糖尿病患病率与糖耐量低减的患病率升高;腰围平均每增加1cm,糖尿病患病率增加0.5%,糖耐量低减患病率增加1.0%[22]。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反映向心性肥胖的腰臀比值较单纯的体重指数更能反映糖尿病的危险性[23]。对肥胖儿童及青少年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结论[24,25]。
3.3高血压、冠心病对我国11个大、中城市56150名中、小学生进行肥胖调查,肥胖组儿童高血压检出率(14.74%)明显高于对照组(2.92%),心肺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1],还有研究显示小儿中心型肥胖者血压高于正常组[24],对成人的研究也显示肥胖增加高血压发病率的3~4倍,肥胖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是一般人群的3~4倍,肥胖与冠心病的联系可能是由于肥胖同时存在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所致。如血脂升高、血压升高、胰岛素抵抗等[15]。对32例中重度肥胖及20例健康正常体重儿童内皮素(ET)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进行测定,结果肥胖组ET及OX-LDL值分别高于对照组,均P<0.01;肥胖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大于对照组,但均P>0.05。其中10例肥胖儿童经6周综合减肥治疗,自身对比体重下降,P<0.01;ET水平降低,P<0.05;OX-LDL水平下降,P<0.01,因此认为肥胖症儿童血ET与OX-LDL增高并随体重减低而减少,可将ET作为儿童肥胖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示警指标[26]。
3.4其他有学者对22例肥胖儿童测定发现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存在血锌浓度下降,但与血胰岛素、血C肽不呈同步反应,内在机制尚待研究[27]。
4预防治疗进展
4.1饮食、运动治疗防治肥胖症应以运动治疗、改进饮食习惯,降低过量进食为主,将饱感中枢过高的阈值降至正常生理水平,对肥胖症儿童有调查显示,根据中国儿童有氧能力制订相应的运动处方,能有效提高肥胖儿有氧能力和运动能力,减轻体重,并可将已损伤儿童心肺功能恢复正常[2]。
4.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肥胖的辅助手段,尤其适用于某些重度肥胖者,患者持续肥胖的危险性要高于药物的毒副作用。目前减轻体重药物主要包括两大类,即控制食欲,减少摄入药或阻止脂肪吸收药。
抑制食欲药物有3类:(1)拟儿茶酚胺类,2000年10月美国联邦食品卫生署对含有苯丙胺成分的药物发出可能导致患者脑卒中发病率增高的警告,停用其中的氯苯丁胺,但对其他药物仍允许使用。(2)拟5-羟色胺类,如芬氟拉明(fenfluramine)、氟西丁(fwoxetine)等,其中芬氟拉明已被证明可能会对患者心脏瓣膜功能造成损害,导致猝死,已被停用。(3)同时影响儿茶酚胺和5-羟色胺类药,如吗吲哚(mazindol)、西布曲明(sibutramine)等,其中西布曲明较受欢迎,毒副作用少,主要为升高血压,不可用于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抑制脂肪吸收减肥药主要是奥利司他,可选择性抑制胃肠道脂肪酶(主要为胰脂肪酶),阻止肠腔内甘油三酯的水解,但有可能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此外尚有正研究开发的生物肽类及其激动剂或抑制剂,如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瘦素激动剂、饱满素等,随着肥胖基因、瘦素和瘦素受体研究的进行,有望从中发现有效治疗肥胖的新型药物[28]。
4.3手术治疗对病态肥胖症的治疗,一般先采取内科治疗法,如果疗法不佳,才可考虑外科疗法,腹腔镜的问世,缩小手术创口,减少病人痛苦,近年来有学者[29]用腹腔镜行胃减容术治疗了6例单纯病态肥胖症患者,效果显著,认为较传统方法痛苦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
4.4中医治疗中医治疗肥胖历史悠久,大量临床观察证明针刺有明显的减肥疗效,并且效果持久,从治法比较来看,多法合用优于某法单用,辨证取穴优于专方取穴,对耳穴的疗效尚存在争议,多数研究证明耳压疗法是有效的,但也有报道认为疗效不显著[30~32]。近年的研究发现光灸对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有效,且明显优于耳压疗法[33]。中药口服治疗肥胖也有效,尤其在防治并发症方面,近年来出现很多协定处方,如芙蓉降脂减肥灵治疗高脂血症并肥胖症,结果显示,该药调脂临床有效率90.0%,肥胖症临床疗效好转率86.7%[34]。复方大黄制剂(商品名金多靶)也被证明临床治疗肥胖有效,对它的动物实验显示其减肥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脂肪细胞肥胖基因表达有关[35,36]。中医药在综合调理和防治并发症方面的优势有望成为减肥药的新宠,但尚需要大规模统一严格的临床观察和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肥胖症已成为一个社会流行病,对其研究日益深入,合理的饮食运动治疗、传统中医治疗的介入及全社会的防治是目前根治单纯性肥胖症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杨年红,胡虞志,黄艳.我国11城市儿童单纯性肥胖症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9,28(5):394-396.
2丁宗一.1986~1996年儿童期单纯肥胖症研究.中华儿科杂志,1998,36(7):404-407.
3丁宗一,何清,樊征鸿,等.城市0~7岁儿童单纯肥胖症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98,78(2):121-123.
4彭孝廉.中老年的肥胖倾向及其后果.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88,7(3):177-179.
5刘国良.老年前期与老年期人群血尿酸与肥胖的关系.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86,3(4):32-34.
6徐爱华.20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一级亲属调查.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88,4(2):91-93.
7IngalisAM,DickieMM,SnellGD.Obese,anewmutationinthehousemouse.JHered,1950,41:317.
8FriedmanJM,LeibelRL,SiegelDS,etal.Molecularmappingofthemouseobmutation.Genomics,1991,11:1054.
9PelleymounterMA,CullenMJ,BakerMB,etal.Effectsoftheobesegeneproductonbodyweightregulationinob/obmice.Science,1995,269:540.
10ChehabFF,LimME,LuR.Correctionofthesterilitydefectinhomozygousfemalemicebytreatmentwiththehumanrecombinantleptin.NatGenet,1996,12:318.
11傅祖植.开展与肥胖症相关课题的研究是新世纪迫切的任务.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0,16(2):65-66.
12栾佐,赵云涛,刘淑英,等.儿童单纯性肥胖症与肥胖基因表达产物的关系.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9,33(2):91-93.
13张宏伟,孙长颢,李春江,等.诱导大鼠肥胖过程中体内激素及肥胖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9,33(4):218-220.
14周炜,缪为民,周丙荣,等.中国人肥胖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8,14(4):228-231.
15陈春明.防治肥胖刻不容缓.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35(5):291-292.
16刘红,张巾超,李强,等.单纯性肥胖病人空腹和餐后血浆B-内啡肽水平变化的研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9,15(4):233-235.
17宋文琪,杨浩洁.高级知识分子肥胖与血脂、脂肪肝关系探讨.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19(4):58-59.
18费美如.慢性脂肪肝90例临床分析.南通医学院学报,2001,21(2):170.
19向伟,赵水平,张宝林,等.肥胖儿童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中华儿科杂志,1999,37(8):486-489.
20齐吾平,金迎,袁凤山,等.辽宁省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实用糖尿病杂志,1996,4(1):27-28.
21王志静,任铁生,王梅松,等.肥胖与糖尿病发病的关系.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9,7(1):26-27.
22程锦泉,彭绩,李耀培,等.深圳市居民体质指数,腰臀围比与糖尿病的关系研究.中国公共卫生,1999,15(10):902-904.
23姜维文,陈文宇,郝超.社区女性人群2型糖尿病影响因素的1∶2匹配病例对照研究.中国公共卫生,1998,14(5):269-270.
24项莹,李强,周立红.单纯性肥胖青少年体脂分布与血压及胰岛素抵抗.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0,34(2):119-121.
25郭行平,李家宜,马广松.60例肥胖儿童血糖、胰岛素与高血压的关系.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8,32(1):25-27.
26袁柏香,王柳,于文军,等.儿童肥胖症与内皮素与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关系的探讨.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2):104-105.
27谢文远.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糖代谢与血锌浓度变化.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2):176-177.
28吴平,胡永狮,杜青云,等.减肥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中国临床医学杂志,2000,9(2):131-134.
29吴月凤,曹萍,葛小莉,等.腹腔镜胃减容术治疗单纯病态肥胖症的围手术期处理.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5):448-450.
30孙学强,苏兴华,陈浩,等.全国青年中医药论文荟萃.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242.
31陈戈义.近15年来针灸治疗肥胖症概况.浙江中医杂志,2000,(4):175-178.
32胡葵,李嘉.针灸治疗肥胖型NIDDM的临床研究.上海针灸杂志,2001,20(4):8-10.
33于嫦琴,赵树华,赵学良,等.光灸治疗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6):348-350.
34谭达全,杨春华,唐建清.芙蓉降脂减肥灵治疗高脂血症并肥胖症60例.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2):33-34.
35戚琨,焦东海.复方大黄制剂减肥降脂胶囊治疗单纯性肥胖33例.上海中医杂志,1999,(9):30-33.
36陈愉,曲晓义,张国平,等.金多靶对单纯性肥胖大鼠减肥效果的分析及机制探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0(9):685-688.
(编辑:魏冉)
作者单位:100730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中医科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邮箱:职业: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