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
胆道蛔虫病概述蛔虫进入胆总管、肝内胆管和胆囊引起急腹症统称为胆道蛔虫病,祖国医学称之为“厥”或“蛔厥”,国外于1765年已尸解发现。其症状剧烈但体征轻微,“症征不符”为本病特点,若不及时妥善处理,可引起严重并发症。本病发病率与卫生条件有关,我国农村发病率较高,约占胆道疾病8%-12%,少数地区占胆道疾病的首位,多发于青少年。解放后,由于多年来管水、管粪等卫生、防治工作的结果,发病率明显下降,在大城市医院已成为少见病。多数胆道蛔虫病,可通过中西医结合,以解痉、止痛、消炎利胆、排蛔,并驱除
肠道蛔虫等手段可治愈。出现严重并发症者考虑手术治疗。临床表现1.儿童、青少年多见,常有驱蛔虫史。2.突然阵发性上腹钻顶样痛,间歇期宛如常人。3.绞痛时伴
恶心、
呕吐,可吐蛔虫。4.后期有胆管炎及各种并发症表现。5.腹肌软,仅有剑突下或右上腹深压病。6.间歇期无体征。7.症状剧烈,但体征轻微,“症征不符”为本病特点。诊断依据1.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2.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多有增加。3.大便中查到蛔虫卵。4.B超示胆管内有蛔虫声象图。如何治疗:治疗原则1.非手术疗法:中西医结合,解痉止痛,消炎利胆,排蛔,并驱除肠道蛔虫为主要目标。也可在内镜直视下取蛔虫。2.手术治疗:经非手术治疗3-4天无效且症状加重,有明显并发症,即行胆总管探查取虫,引流胆汁。胆囊
坏疽者切除胆囊,胆道出血者可行肝固有动脉结扎术。有其他并发症时做相应处理。术中、术后均须考虑驱除肠道蛔虫,以防复发。用药原则胆道蛔虫诊断明确,首选给予解痉止痛,用A中阿托品+哌替啶,肌注,消炎,用A中抗生素药物,如:氨S+庆大+甲硝唑,如感染严重时可用B中抗生素,给予利胆,选用A或B中任何一种驱虫药。按以上用药大多胆道蛔虫可经非手术疗法治愈。另外,平时有肠道蛔虫病时,要定期选用A或B中任何一种驱蛔药给予驱蛔治疗,预防胆道蛔虫病。疗效评价1.治愈:经非手术治疗,症状体征消失,无并发症者。B超示蛔虫已排出胆道;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经手术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者。2.好转:经保守治疗症状减轻,但B超等检查蛔虫未完全排出胆道者,或出现并发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者。3.未愈:症状不消失,并出现夏科氏三联症;B超示胆道内仍有蛔虫。专家提示胆道蛔虫病常见,尤其是农村发病率更高。预防本病必须先要预防肠道蛔虫病。要全社会动员做好管水、管粪等卫生防治工作,积极宣传,每个人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吃不洁之生菜果,防止病从口入。有肠道蛔虫症时,给予定期驱蛔治疗,如得了胆道蛔虫病,应遵医嘱彻底治疗,以免虫卵、虫体残骸在胆道内滞瘤导致胆结石。胆道蛔虫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大多能治愈,如治疗无效,症状加重,并出现并发症者,可考虑手术切开胆管取蛔虫引流胆汁,和其他相应处理。现也有人主张采用内窥镜直视下取蛔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