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登革热

登革热

时间 : 2009-12-07 06:31:20 来源:www.china.com.cn

[摘要]

登革热中国网china.com.cn  时间:2006-08-29  发表评论>>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经花斑蚊传播、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779年在印尼雅加达,1780年在美国费城先后被发现,然而其病原体登革热病毒则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即1944年才由美国和日本学者从鳞斑伊蚊体内首次发现。

    引发登革热的病因

    (一)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

    (二)传播媒介: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

    (三)易感人群:在新疫区普遍易感。

    登革热症状

    潜伏期5~8d。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3型。

    一、典型登革热。

    1.发热: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2.全身毒血症状: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并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3.皮疹:于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疹持续5--7日。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4.出血: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二、登革出血热。

    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

    三、登革休克综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

    登革热的检查

    (一)血象:病后白细胞即减少,第4~5d降至最低。

    (二)血清学检查:常用者有补体结合试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和中和试验。

    (三)病毒分类:采用白纹伊蚊细胞株C6/36进行病毒分离,阳性率高达70%。

    登革热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不易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

    二、对症治疗。

    (一)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对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避免酒精擦浴。

    (二)维持水电平衡。

    (三)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及K等止血药物。

    (四)休克病例应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并加用血浆和代血浆,合并DIC的患者,不宜输全血,避免血液浓缩。

    (五)脑型病例应及时选用20%甘露醇250~500ml,快速静脉注入,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以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发生。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 登革热 ”相似的文章

更多>>

登革热疾病

(一)一般常规检查 1.周围血象登革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起病时即有减少,至出疹期尤为明显;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见降低,并有明显核左移现象,有异常淋巴细胞,退热后1周血象恢复正常。 登革出血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正常...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