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7 02:58:14 来源:www.china-ah.com
伪牛痘(Pseudocowpox)
伪牛痘又叫副牛痘,在人称挤奶者结疖。是由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的副牛痘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病的特征是乳房和乳头皮肤上出现丘疹、水疱和在厚痂皮下愈合的破损区。病原副牛痘病毒是于1963年被Moscovici等分离到。病毒大小为190nm×296nm,形态是两端呈圆形的纺锤形,病毒属DNA,对乙醚敏感,氯仿在10min内可使病毒灭活。病毒能在牛肾细胞培养物中产生细胞病变,在肾细胞中培养后,病毒能在人胚成纤维细胞中生长,不感染家兔、小鼠和鸡胚。此病毒与牛痘毒和痘苗毒之间无交叉免疫性,因其具有与牛丘疹性口炎病毒的螺旋形结构,故两者很难区别。流行病学伪牛痘在世界各地流行,为奶牛常见病。据报道,北美、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南非、欧洲等地都有发生。一旦发生,极易引起全场流行。挤奶时消毒卫生不严,常常通过挤奶者的手,挤奶机的污染、洗乳房的水、擦乳房的毛巾等而传染给其他牛只。干奶牛、不泌乳的小母牛和公牛很少被侵害。惟因本病的免疫性短暂,故新的感染经一段时间消失,然后仍可再次复发,致使流行过程延绵,几个月也不停。临床症状发病牛的乳房和乳头上出现红色的丘疹,由小豆大到大豆大,病变直径可达1.0~2.5cm,呈圆形或马蹄形,后变成水疱,最后覆盖痂皮,经2―3周后,在干痂下愈合。增生隆起,痂皮脱落。病变发生于乳头上,挤奶疼痛,病牛躲避,或踢挤工人,致使挤奶困难。由于继发细菌感染,乳房炎的发病率大大提高。此病本身对牛影响轻微,几乎无全身性症状。犊牛因吸吮感染发病母牛的乳头,会产生与丘疹性口炎相似的病变。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发病学调查可初步诊断。确切诊断尚应靠实验室检验。引起乳房、乳头上发生疱疹的疫病较多,故还应进行类症鉴别。实验室诊断取组织或水疱液做病毒分离,或对水疱液进行电镜观察。类症鉴别乳房、乳头上出现疱疹的疾病有口蹄疫、牛痘、脓疱病和疱疹性乳头炎,故应进行鉴别。与口蹄疫的区别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引起。水泡主要在乳头,偶见于乳房表面。水泡液清亮,破裂后,留下颜色发白的上皮,其下为粗糙而出血的溃疡面。除此,舌、齿龈、颊、鼻镜、趾间、蹄冠等处也见有水疱发生,全身症状明显,体温升高,流涎,不吃,跛行;副牛痘乳头、乳房上先是丘疹,继而发生水疱、结痂,无全身症状,故可区别。与牛痘的区别牛痘由牛痘病毒引起。乳头、乳房上初现红斑丘疹,逐渐增大变成水泡,水泡初透明,后混浊,中心凹陷呈脐状,最后变成脓泡,结痂呈暗褐色。患牛也见发烧,食欲减退,泌乳呈减少等全身症状。副牛痘乳头、乳房上的水泡不形成脓泡,无全身症状。与乳房脓疱病的区别乳房脓疱病由葡萄球菌引起。患牛乳房、乳头上呈结节状化脓性皮炎、囊内初为无色液体,后呈黄色,含少量脓稠黄白色脓汁,脓肿破溃,留覆盖痂皮的溃烂面。无丘疹、有脓疱,可与副牛痘区别。与牛疱疹性乳头炎的区别牛疱疹性乳头炎由牛疱疹病毒。型的感染所致,也叫伪疹状性皮肤病。乳头发炎肿胀,出现水泡,水泡破溃形成痂皮。此外,面部、颈部、背部和会阴皮肤出现中心红色、扁平而硬的隆起物,后由红变紫、脱毛,可与副牛痘区别。治疗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对病牛应隔离饲养,单独挤奶。加强挤奶卫生,病区应消炎、防腐,促进愈合。(1)洗乳房时,可用0.3%洗必泰,3%过氧乙酸,或次氯酸钠洗净:乳区,做到一头一巾,避免相互感染。(2)乳头涂布防腐剂或消炎抗菌药膏,可缓解挤奶时乳头患部的疼痛。(3)加强挤奶者的手指消毒,防止感染,必要时,可带上外科手套。来源:奶牛疾病学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