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6 22:35:46 来源:www.21cbh.com
WillChuchawat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沈文理”,以方便在中国开展业务。作为美国盛智律师行在并购交易、公司融资方面的资深律师,沈文理最近在上海来福士广场的写字楼里遭遇了他的业务危机手头一大堆代理的中美两国企业间并购案几乎同时被全线推迟,进入拖延状态。
“并且,你不知道拖延的终点在哪里,是什么。”WillChuchawat说。
金融海啸横扫一切,并购业务也迎来冬天,有钱的没钱的需要钱的,都仿佛一下子被“冻结”住了。
收购目标到底还值不值钱?值多少钱?买还是不买?无法定价,无法决定。一年前还出手阔绰的跨国并购巨头们,现在一个个都攥紧了手头赖以保命的现金,不敢轻易下单。
毕马威1月12日的投资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并购交易的价值下降了大约33%。其中加拿大下降了50%。澳大利亚下降了38%。在美国并购费用总额下降了40%,在欧洲下降了34%,在除日本以外的亚洲下降了11%。
市场陷入冰封状态,而WillChuchawat并没有闲下来,相反甚至更加忙碌。“很多并购案久拖不决,但双方还在接触,并且因为定价成了难题,询价、议价的事更让人操心。”WillChuchawat说。为了询价的事,他已经有几个晚上通宵加班中美之间的跨国并购案,时差问题对他至今是个困扰。
WillChuchawat的律师行同事们也是这样,尽管不景气局面在持续,但繁忙依旧危机使破产重组业务增加,并且重组业务的律师费用是优先支付的,“虽然重组费用不如并购案收费高,但破产企业增加得太快了,足以平衡失去的并购业务的损失。”WillChuchawat笑道。
“无法定价”
这些天,WillChuchawat被一单已拖延了将近一年半的并购案纠缠着,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两家美国公司的并购业务,但是被收购方的生产厂房在中国境内,主营业务是塔吊等建筑工程机械,成品销往美国,想出手50%的股权。收购方则是美国一家以亚洲企业为主要猎物的私募基金,规模庞大,WillChuchawat用“huge”来形容,“整个交易涉及金额达到九位数的dollar,一单大买卖。”
这单交易在2007年8月进入谈判程序,双方正在价格上激烈博弈的时候,金融风暴突至,房地产哀鸿遍野,以美国为主要市场的建筑器械公司一夜间成了重灾区。私募基金急急叫停了谈判。
“他们不是没有钱,只是因为建筑市场在萎缩,基金不再那么看好这个行业,”作为基金方代理律师的WillChuchawat说,同时,危机造成企业价值和盈利能力的不确定性,市场的定价方式也在改变,因此无法测算这家建筑机械公司现在还值多少钱。
在WillChuchawat看来,这家建筑机械公司显然有些不走运,早几年美国房地产繁荣时它的成长性很好,甚至直到现在它的销售量也仍然保持稳定,公司股东本来想激流勇退,趁行情好的时候通过寻求基金购买把股权出手,回收投资,没想到晚了一步。
上一页1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