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多囊肾

如何正确区别多囊肾与多发性肾囊肿?-北京龙禧医院

时间 : 2009-12-06 15:25:56 来源:www.gulouhospital.com

[摘要]

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文字打印版如何正确区别多囊肾与多发性肾囊肿?加入时间:2008-10-813:32:06
多囊肾和多发性肾囊肿不是一种病。因医学分科太细,病种繁多,的确相当多的人把这两种病混为一谈。应该说区别两者并不难:
1、病因病机方面:多囊肾是常染色遗传病,多发肾囊肿可以是先天的(胚胎时期形成),可是创伤、炎性、肿瘤等引起。
2、家族史:多囊肾家庭成员中有类似患者,多发肾囊肿患者家族中往往无类似患者。
3、囊内容物:多囊肾内为尿液,多发肾囊肿内是体液(似血浆),其中含红细胞等。
4、并发症及危害:多囊肾可出现血尿、高血压、浮肿、肾功能不全、尿毒症,多发肾囊肿一般不会出现高血压、肾功不全等。
5、预防:多囊肾可以控制囊体发展消除症状,多发肾囊肿控制或缩小囊体,较小者可消除。
肾囊肿是最常见的肾脏异常,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2/3以上的患者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被认为是衰老的改变。肾囊肿常偶然被发现,很多患者系体检查出,大多数肾囊肿不引起任何症状。如引起腰部胀痛或尿频、尿急、尿痛、尿血等泌尿系感染时,一般囊肿均较大,直径在5cm以上。
肾囊肿的治疗需因人因病情而异,不可一概而论。因为肾囊肿发展慢,在无症状时不损害肾脏,对健康无危害,且患者发现时一般年龄较大,因此对于无症状的患者,即使囊肿较大也可不行治疗,而采取定期复查肾脏B超;如患者腰部疼痛、排尿异常系由于肾囊肿引起,且肾囊肿直径在5cm以上,可采取手术治疗,但容易复发等。
多囊肾多由先天遗传或后天失养,肾气受损,络脉不和致肾囊血水内聚的内脏囊类疾病。多囊肾是先天性的,但早期并无任何症状,有的病人在20-30岁出现症状,大多数在40-50岁时出现症状。根据医生的经验,症状出现的年龄越轻越不好。
多囊肾、肾积水引起的肾脏体积改变(治疗后可逐渐恢复正常)、皮质变薄、功能降低、结构紊乱等肾脏器质性病变;并可消除腰部的疼痛、畏寒、酸困、麻木、无力等症。
常见如下临床表现:1.腰、腹局部不适或隐钝痛;2.血尿(镜下或肉眼);3.蛋白尿和白细胞尿;4.高血压;5.反复发作尿路感染;6.肾功能损害;7.肾脏肿大;8.肾外表现,包括多囊肝和颅内动脉瘤等。
  多囊肾是整个肾脏长满大大小小的囊肿,这些囊肿会随年龄增大而长大,这样会压迫肾脏,使肾脏的结构受到损害,减少产生尿的肾单位数目,到后来肾脏受损害到不能维持人正常的生命,这时会出现尿毒症。
多囊肾的常见症状是高血压,血尿,肾脏增大,尿路感染,囊肿有出血时会腰部疼痛,感染时会腰痛,发热,有肾积水时会腰部酸痛,合并结石时会有肾绞痛,血尿等。早期的多囊肾主要是对症治疗,控制血压和感染,中期可行手术治疗,手术可去掉较大的囊肿,减轻对肾脏的损害,延长肾脏使用时间,晚期病人只有靠透析(如血透)来代替肾脏工作了。
如果透析后多囊肾经常出血,感染,应当开刀切除,如要做肾移植,也最好切除。多囊肾的患者平时要注意不用有肾毒性的药物,多饮水防止感染和结石,防止腰部受撞击,服用有效的降血压药,这样可延长肾脏生命。采用中医药治疗,效果理想。
过去一直采用手术治疗多囊肾该病,但手术不仅不能彻底治愈多囊肾,还给患者带来新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创伤,更重要的是手术后不久,一般为6个月左右,许多患者原有症状又复发,而且会逐渐较过去加重,肾功能急转直下,药物治疗相对来说无新创伤,痛苦小,患者比较愿意接受,通过用药可以消除症状,控制囊体发展或缩小囊体,稳定病情,使肾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达到临床控制之目的。因该病是遗传病,是由基因决定的,所以,将来医学发展了,有可能从基因方面治疗本病。
来源:资料 
关键词: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如何正确区别多囊...”相似的文章

更多>>

多囊肾疾病

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常有脓尿(94%),血尿(43%),蛋白尿(93%),管型尿(11%),尿比重 在1.010以下者占40%,有脓尿者尿培养可发现大肠埃希杆菌等,晚期常有肾功能不全。 2.血液检查 伴有感染时血常规可有白细胞增...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