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组织细胞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简称恶组)是组织细胞及其前身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主要累及淋巴和造血器官。临床有高热,肝、脾、
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进行性衰竭。
临床表现
由于病理改变多样性,临床表现也错综复杂。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结合国内文献,15~40岁占多数(68.4%),男女之比约为3∶1。不少报道均以农民为多见。
发热为首见及常见症状(97.2%)。多数为不规则高热,少数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发热常持续不退,并随病程进展而升高,可伴畏寒甚至寒颤。
一、造血器官受累的表现有由全血细胞减少而引起的贫血,感染和出血症状。肝、脾和淋巴结因组织细胞浸润而逐渐肿大。肿大程度以脾(75%)为显著,一般达助缘下3~5cm,其质地由中至硬,可有触痛,偶有隐痛。肝肿大(85%)质软至中,最大达肋下3~5cm。淋巴结多为黄豆至蚕豆大小,以颈及腋下最常见,少数表现腹块。病程后期出现黄疸(8.6%)主要与肝损害有关,少数系肝门淋巴结压迫胆总管所致。
二、非造血器官受累的表现肺部病变很多见,患者有
咳嗽、咯血并可出现呼吸衰竭;X胸片示有片状模糊阴影。浆膜腔积液也为常见表现,半数患者尸解中有胸水及心包腔积液,临床均被误诊。浆膜腔积液系由有关脏器及浆膜浸润外,低蛋白血症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恶组细胞浸润的特异性皮肤损害表现为浸润性斑块、结节、
丘疹或溃疡,偶有剥脱性红皮病或大疱等。皮损多见于四肢,有的呈向心性分布。同一患者可合并存在两种皮损。
其他如脑部受累,临床可出现脑膜炎、失眠、截瘫、尿崩症及眼球突出。鼻咽部可见内芽肿,可因新生物而致呼吸困难。心脏间质累及时,心电图有心肌损害和(或)心律失常表现。胃肠道器官有大量恶组细胞浸润可引起腹痛、腹泻、上
消化道出血,以及类似肠炎、
肠结核、部分肠梗阻甚至肠穿孔的症状。
治疗
本病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各种抗肿瘤化疗虽对部分患者症状有所改善,但大多未能缓解。目前试用治疗方法有:
一、环磷酰胺每日剂量为100~400mg注射或口服,总量可达8~12g。临床症状改善后每日减为50~150mg。缓解标准为一般症状改善,肝、脾及淋巴结缩小,骨髓象及血象中异常组织细胞消失。根据50例治疗结果,完全缓解20例,平均缓解自3周至6个月。部分缓解的13例,时间自1周至3~8年。
二、联合化疗曾用COPP方案,有效率达63%,但大多复发较快,中位数存活期约9个月。也有推荐CA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并在3个疗程间加用博来霉素4mg/m2静脉注射。部分患者在2疗程CAOP方案后第10天用大剂量氨甲蝶呤(多数在1~20g/m26小时内静滴),24小时后用甲酰四氢叶酸10mg/m2每6小时一次,共10次)。每3周重复一疗程。在22例患者中,15例取得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中位数完全缓解时间30个月,部分缓解2.4月。需取得临床缓解中位数为2个疗程,如3个疗程后患者未有缓解趋向,应更换其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