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恶性组织细胞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2]

时间 : 2009-12-06 09:07:36 来源:www.myyao.net

[摘要]

目前新抗体还在不断问世,但尚未发现一种标志物是肿瘤性T细胞所特有的,任何抗体也只具有相对的特异性。有学者提出在肿瘤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检..

目前新抗体还在不断问世,但尚未发现一种标志物是肿瘤性T细胞所特有的,任何抗体也只具有相对的特异性。有学者提出在肿瘤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检查只是对传统诊断手段的一种补充,而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我们同意这种观点,目前对恶组细胞来源国内外学者尚未统一认识,暂保留恶组的原有含义范围,待更明确及统一认识后再作必要的更正。恶组是组织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呈系统性进行性浸润的恶性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乏力、苍白;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以及不同脏器不同程度受累表现在病情加重的过程中可出现出血、黄疸及全血细胞减少等少数病例晚期可合并组织细胞白血病。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及各种抗生素治疗均无效病情凶险且病程较短,未经化学治疗者大多数病例在起病6个月内因消耗衰竭、肝肾功能衰竭、胃肠道及颅内出血而死亡其主要病理特点是在肝、脾、淋巴结、骨髓等造血组织以及一些非造血器官和组织中有分化不同阶段的异常组织细胞呈灶性或弥漫性浸润,异常组织细胞可有吞噬血细胞现象。本病病变在早期既不像急性白血病呈全身弥漫性浸润又不同于恶性淋巴瘤出现单个或多个肿块。由于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目前国内诊断本病仍主要依靠临床表现,骨髓细胞形态及(或)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早期诊断较困难

流行病学:本病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被认为是罕见病,60年代以后报道逐渐增多,国外文献至1978年报告近200例而国内在1980年前报告病例已达700多例1980~1994年发表在国内杂志的病例数已达2133例。尽管病例数有重复,但总的病例数增加不少。全国均有发病,以南方多见。目前未发现有流行情况,均为散发。本病可见于各种年龄组,以20~40岁年龄组发病居多。男性多见男∶女约为2.7∶1

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由于尸检中部分病例有肥大细胞增生现象有人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增殖性病变,初为过敏,渐转化为肿瘤。有人注意到恶组患者血清EB病毒抗体效价增高,怀疑本病与病毒感染有关已知EB病毒是引起Burkitt淋巴瘤的病因,但在恶组病因中起何作用尚不清楚。有人注意到近年来恶组在中非地区发病率有所上升健康搜索推测可能与环境因素特别是与病毒因素有关。但目前尚缺乏有力的血清学和流行病学证据Kobari等观察到1例慢性EBV感染病人后发生恶组,通过PCR法扩增,EBV定位于淋巴细胞膜的抗原,用原位杂交法(ISH)检测DNA中的EBV,结果发现早期慢性感染时非恶性的组织细胞中存在的EBV颗粒与后来的恶组细胞中的EBV颗粒相同。由此推论可能原本正常的组织细胞受EBV感染后变成异常细胞并发生克隆性扩增,结果产生恶组。国内梁平(1984)对8例恶组骨髓标本做电镜观察在2例恶组细胞内见到Ⅳ型核小体认为它是细胞曾受病毒作用的一个形态学标志国外有人怀疑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有父子先后发病的报道。国内关敏等(1990)报道有2例为同胞兄弟,且其家系中另有1兄弟患病,3兄弟均在婴幼儿时期发病,病情相同且均在发病后3个月内死亡近年来国内学者发现恶组尸检中全身淋巴组织呈现重度萎缩,推测患者伴有免疫功能缺陷至于免疫缺陷是病因还是结果尚无定论总之,病因至今仍不明确。

发病机制:目前不明。1969年Rodman报道了2例恶组有染色体易位健康搜索,即t(2;5)(p23;q35),此外尚有1号染色体异常。Morgan等在1986年发现恶组细胞株中5号染色体长臂一固定点的断裂(5q35断裂),并常伴有t(2;5)。另有报道1号、3号和6号染色体也有易位。Morris(1994)等证实t(2;5)可产生NPM/ALK融合基因。Shiota等(1995)指出,此融合基因编码一个(80kD)的高磷酸化蛋白(p80),NPM/ALK融合基因和p80见于所有t(2;5)的病例中但能表达p80NPM/ALK者是一个独立的病种。通过细胞遗传学或p80表达的测定,5q35断裂目前可作为诊断CD30阳性肿瘤的前提。国内吴士琪等(1983)提出D组染色体丢失1条是本病较常见的核型。1989年Stephen等报道了3例“恶组”,均表达ki-1(CD30),皆有t(2;5)(p23;q35)易位认为这种易位可能是具有恶组特点的一组病共有的特征健康搜索。1990年Abe等研究了4例恶组的细胞遗传学其中2例有17号染色体异常,断点在短臂13(17p13)。复习文献另有7例恶组亦有相同异常发现。现已有证明p53基因突变在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率较高,而p53(抑癌基因)即定位于17号染色体短臂。1992年国内田虹等对2例恶组白血病型患者进行骨髓染色体分析,均出现1号部分三体(1qter-1p11)和1p11断裂易位。;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患者就诊时血象正常者仅约10%,其余均有各种血细胞不同程度的减少(少数病例白细胞计数可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全血细胞减少愈趋明显,成为本病的突出表现之一健康搜索。约有半数患者在外周血片末端边缘易找到异常细胞(特别是用浓缩法或在白细胞层)

2.骨髓象在骨髓涂片中多数仍可见到各系正常造血组织。分析241例骨髓涂片,有66.4%骨髓呈活跃或明显活跃;33.6%呈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由于病变呈灶性分布很不均匀有时多次骨髓穿刺均未能找到恶性细胞当各种恶性细胞混杂在骨髓涂片中出现时可呈大小不等及多形性细胞学形态的变化国内外描述并非尽同。1964年全国血液学术会议上根据细胞形态特点分成下列类型:(1)异常“组织”细胞(恶性“组织”细胞):体积较大(20~40μm)外形规则或呈不规则圆形胞质比一般原始细胞丰富,胞质深蓝或浅蓝色,深蓝者常无颗粒,浅蓝者可有少数或较多细小颗粒,可有数量不一的空泡。核可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分枝状,偶有双核者核染色质细致或呈网状,核仁显隐不一。(2)淋巴样“组织”细胞:如淋巴细胞大小,外形和淋巴细胞或内皮细胞相似,可呈椭圆形、不规则圆形或狭长带有弯曲的尾巴。胞质呈浅蓝色灰蓝色,含有较多细小颗粒,核常偏于一侧或一端,核染色质较细致,偶见核仁。(3)单核样“组织”细胞:形态颇似单核细胞,但核染色较深或粗颗粒较明显(4)多核巨细胞:体积甚大,直径可达50μm以上,外形不规则,胞质浅蓝无颗粒或有少数细小颗粒。通常含有3~6个核或核成分叶状,核仁或隐或显(5)吞噬细胞:体积可以很大,单核或双核,椭圆形偏位,染色质疏松,核仁清晰,胞质中含有被吞噬的成熟红细胞或其碎片、幼红细胞、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等,一个吞噬细胞最多可吞噬20余个血细胞。据我们观察,认为异常“组织”细胞及(或)多核“组织”细胞有特异性诊断价值,而淋巴样和单核样细胞在其他疾病中也可出现,无特异性诊断意义。至于骨髓涂片中有多少异常的“组织”细胞即可诊断,一直无明确规定,1959年郁知非等报道的18例,骨髓异常“组织”占有核细胞的10.5%,最多达88%。

3.组织化学染色本病特殊细胞的细胞化学反应多表现为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苏丹黑染色阴性或弱阳性,糖原染色多为弱阳性弥散反应;酸性磷酸酶染色多为中等度强阳性反应能被酒石酸抑制,葡萄糖醛酸酶染色弱阳性~中等阳性反应;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强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α-ASD氯乙酸萘酯酶和碱性磷酸酶呈阴性反应溶菌酶染色阳性,α1-抗胰糜蛋白酶和α1-抗胰蛋白酶阳性。

4.生化检查有62%血清谷丙转氨酶增高;54.3%尿素氮增高;亦有部分病例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升高。血清铁蛋白含量明显增高5.47.6%血沉增快,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减低。

首页[前一页]12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恶性组织细胞病[2...”相似的文章

更多>>

恶性组织细胞病疾病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 患者就诊时血象正常者仅约10%,其余均有各种血细胞不同程度的减少(少数病例白细胞计数可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全血细胞减少愈趋明显,成为本病的突出表现之一,约有半数患者在外周血片末端边缘...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