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6 09:39:32 来源:www.bioon.com
中国医学论坛报报讯(记者陈茂梁通讯员陈李杰)一些患有抽动障碍的儿童,由于其不停地挤眼,或不自主地干咳常被家长或老师视为“坏习惯”而延误治疗。这是温州医学院附属一院以金嵘教授等历时3年调查研究后发现的。该研究同时还发现,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与该病有一定关系。这一研究成果日前获2005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一等奖。儿童抽动障碍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常被误诊为“沙眼”、“结膜炎”、“咽炎”等进行治疗,而少有成效;或误认为是儿童的“坏习惯”而延误就诊。不少难治性抽动障碍病例,多与诊断和治疗的延误有关。研究者在温州地区9742名7~16岁的学生中,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进行了抽动障碍患病率及分布特点的现况调查,共查出抽动障碍患者101例,总患病率为104/万。其临床亚类型患病率分别为:短暂性抽动障碍34/万;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27/万;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43/万。流行病学特点为:①男性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②患病高峰在9~10岁,小学生抽动障碍患病率显著高于初中学生;③发病高峰在6~10岁,平均发病年龄为(8.5±2.8)岁。④很容易误诊,延迟诊断率69.3%。延迟诊断时间的中位数为1.0年。研究人员选择该人群中的抽动障碍病例46例及来自同一地区的健康学生46例,采用抗DNA酶B微量法测定抗DNA酶B抗体,探讨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在抽动障碍发病中的作用,发现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与该病发病有一定关系。研究人员采用国际上用于抽动障碍的标准化定式检查工具对抽动障碍进行了家系研究,发现母系传递更容易表现为复杂运动性抽动,提示遗传印迹起了重要作用。专家称,该项研究成果为我国青少年抽动障碍的治疗与预防,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新闻没有相关医学频道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