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拚音FANSHEHUIXINGRENGEZHANG'AI别名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精神病中医疾病分类代码西医病名定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以往称为病态人格、非社会性人格障碍、悖德型人格障碍,或违纪型人格障碍。这种人格障碍起自青少年时期,主要特征为一系列不负责任的、反社会的行为。所谓“反社会”是指违背社会生活的道德准则和风俗习惯,以致损人害己的性质而言。中医释名西医病因产生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原因未明。遗传因素可能有一定关系。Lane与Rosanoff都曾发现单卵双生子之一如果犯罪,另一也犯罪者可达60%以上;而双卵双生子仅12%左右。犯罪本身不可能遗传,所遗传的只是某种人格,其中以反社会型人格最有关系。Cadoret(1978)用养子研究的方法发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父母所生子女在寄养条件下有22%发生率,而正常父母所生子女竟无1例;环境、文化与教育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产生也有很大关系。Bowlby(1944)研究了44例少年犯罪,认为从小离开母亲,丧失母爱,是导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一个原因;最近有人认为儿童
多动症与成年后的反社会人格障碍也有关系。这些说法均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中医病因季节地区人群强度与传播发病率由于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患病率各家报道不一(0.05%―15%)。最近美国按照统一标准调查,男性患病率为3%,女性为1%。发病机理中医病机病理病理生理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依据发病病史症状体征主要表现为:①缺乏正常的人际感情:这种人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乏同情,甚至可以称为冷酷无情。其内心缺乏感情,而外表却颇具魅力,因而往往与人能保持一种肤浅或短暂的友谊关系。②冲动性行为:由于缺乏自制能力,所以容易发生冲动行为,结果损人害己。他们往往凭心血来潮,想干什么便干什么,在事前不作周密考虑或计划。因而屡次更换工作岗位,甚至不辞而别。在家庭婚姻方面,爱情也不专一,忽冷忽热,经常吵架,最终分居或离婚。由于不能自制,往往违纪犯法,从偷窃、打架、直到强奸、抢劫、伤人或凶杀。③不吸取经验教训:这种人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并非不认识,也往往能作出检讨,但却始终不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能以正确的认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结果是屡教屡犯。体检电诊断影像诊断实验室诊断血液尿粪便脑脊液其他诊断免疫学组织学检验西医鉴别诊断中医类证鉴别疗效评定标准预后并发症西医治疗治疗比较困难。一般的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均无明显效果。教育与惩罚,有可能使患者在短期内较好地适应环境,但常不能根本改变其性格缺陷。一般说,至45岁以后,情况会有所好转或减轻;Robins曾随访一些病例。发现1/3有所进步,不再犯法,但对妻儿邻居仍常发生麻烦纠葛。中医治疗中药针灸推拿按摩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康复预防历史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