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6 13:48:50 来源:www.yfbj.com
生活史 四川肺吸虫幼虫在人体内不能成熟产卵,所以传染源不是病人,而是猫、黄鼠狼等。虫卵随病人的痰或病畜的粪便排到体外,在淡水中孵化为幼虫(毛蚴)。毛蚴遇到川卷螺(卫氏肺吸虫)或拟钉螺(四川肺吸虫),侵入螺体内发育成另一种幼虫(尾蚴)。尾蚴由螺体逸出进入水中,为石蟹或刺蛄吞食,在其体内形成白色珍珠样的囊包,称为囊蚴。人如生吃、腌吃或醉吃石蟹或喇蛄,或喝含有囊蚴的生水即可受到感染。囊蚴在人的胃肠内脱囊而发育为幼虫(童虫),童虫可穿过肠壁进入腹腔,再穿过横隔到达肺部定居,生长发育为成虫产卵。成虫寄生部位的肺组织形成许多囊肿,内含脓血、成虫和虫卵。囊肿与支气管之间常常相通,所以虫卵可随痰咳出;在痰液咽下时,虫卵随粪便排出。临床表现 由于肺吸虫寄生的部位不同,所以临床表现多样化: 1呼吸道症状:咳嗽和咳痰最为常见。卫氏肺吸虫病病人咳嗽较重,痰粘稠,带腥味铁锈色。四川肺吸虫病病人咳嗽较轻,痰量少,偶带血丝。病人多诉胸痛,常伴胸腔积液。 2腹部症状:腹痛、腹泻在疾病早期比较多见,有时也出现恶心呕吐。四川肺吸虫童虫常侵入肝脏,所以肝肿大、肝功能异常较为常见。 3神经系统症状:多见于严重感染。成虫寄生于脑内时可出现癫清、瘫痪、麻木、失语、头痛、呕吐、视力减退等。成虫侵入脊髓时可产生下肢感觉减退、瘫痪、腰痛、坐骨神经痛等。
4皮下给节或包块:卫氏肺吸虫病可有皮下结节,多在下腹部至大腿之间的皮下深部肌肉内,外观不易看到,但能用手触及。游走性皮下包块为四川肺吸虫病特殊表现,最多见于腹部,也可见于胸部、腰背部等处。其边缘不清,有隐痛或微痒,常此起彼伏,反复出现;最后包块逐渐缩小、变硬.包决内可找到鱼虫虫体,但从无虫卵发现。 5其他如睾丸炎、淋巴结肿大、心包积液等皆可发生,但均少见。四川肺吸虫病可有眼球突出等眼部症状。
诊断 凡在本病流行地区吃过生的或未烧热的石蟹、喇蛄等甲壳动物或饮过生的溪水,当出现咳嗽、咯铁锈色痰、癫痫、瘫痪或游走性皮下给节和包块,血象中嗜酸粒细胞增高时,即应考虑肺吸虫病的可能。在痰、粪便及其他体液中找到虫卵或皮下结节和包块,病理检查发现虫卵、童虫、成虫,或有关的组织病理变化,皆为确立诊断的依据。皮内试验等免疫学检查和X线检查可作辅助诊断用。
治疗 硫双二氯酚(别丁)治疗肺吸虫病,疗效满意;但对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肺吸虫病治愈率较低。其副作用有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一般均较轻,个别可出现治疗反应、中毒性肝炎等;因此对伴有肝、肾、心病及妊娠期病人,应禁用。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对本病也有一定疗效,其剂量及疗程与冶疗华支睾吸虫病者相同。吡喹酮对肺吸虫病有良好疗效,副作用有腹胀、恶心、头昏、乏力、肌束震颤等,持续时间短暂,有人也能耐受,但在个别病人有心电图变化,表现为心律失常和心肌受损,应予以注意;伴癫痫者用苯妥英纳治疗,有瘫痪者可应用针灸疗法;出现神经压迫症状或明显腹部症状者,可考虑手术。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