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儿科病症-
小舞蹈病-【概述】 小舞蹈病又称
风湿性舞蹈病,属于原因不明性的一种脑病。常为急性
风湿病的表现之一。本病多见于5~15岁的儿童。多系亚急性起病,也有因情绪激动而骤然发病。表现为极快的不规则跳动和无意义的舞蹈样动作、肌张力降低和肌
无力等,且常伴
心理障碍。现代医学除了对症处理外,尚无特殊疗法。现代针灸治疗本病的报道首见于1956年[1]。之后虽陆续有一些临床文章,但多为个案。较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则出现于八十年代后期。通过近十年的实践,已经表明针灸对本病有确切的效果。在方法上,体针为主,头针亦有较好的疗效;在取穴上,多主张用督脉的穴位;在疗效上,病程在半年以内者,痊愈率较高,且远期疗效巩固。除此之外,针灸对偏侧舞蹈病(又称半舞蹈病),也有较好的效果[2]。该病多系脑基底节血管损害所致,舞蹈动作以上肢为重,额面与下肢较轻。关于针刺治疗小舞蹈病的作用机理,可能与针刺对中枢神经和机体免疫功能的调整作用有关,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治疗】体针(一)取穴主穴:大椎、风府、百会、水沟。配穴:摇头挤眉加风池、太阳;努嘴弄舌配颊车、地仓;上肢配合谷、内关、郄门;下肢配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腹部配中脘。(二)治法主穴为主,据症加配穴。风府、大椎,应根据患者年龄严格掌握进针深度,风府穴不超过1.5寸,得气即可;大椎穴不超过2寸,宜使针感向上肢或四周传导,如经验不足者,亦只须针至得气。百会、足三里施补法,其余穴位均以提插加捻转手法,施泻法,以针感向四周或远端传导为佳。当症状控制之后,除主穴外,酌情取一个配穴。大椎、风府一般不留针或留针10~15分钟,其它穴位留针60分钟,中间酌情行针1~2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三)疗效评价疗效判别标准:痊愈:舞蹈症状全部消失,血检正常;显效:痊愈动作基本消失,动作幅度明显减小,血检正常;有效:痊愈动作减少,幅度减小或近期症状好转,但易复发。共治85例,痊愈74例,显效7例,有效4例,总效率为100%(3,4)。对其中29例治愈者进行随访,3例复发[4]。头针(一)取穴主穴:舞蹈震颤区。配穴:顶颞后斜线(百会至曲鬓穴连线)、枕下旁线(枕部,枕外粗隆下方旁开1寸的垂线,自玉枕达天柱)。(二)治法一般仅取主穴,如未见效,可改用配穴顶颞后斜线,如小脑平衡失调加枕下旁线。舞蹈震颤控制区,用28号1.5寸针,与头皮呈30度角,快速刺入帽状腱膜下,以150~200次/分速度捻转,连续捻转3分钟,休息10分钟,重复2次起针。顶颞后斜线从上向下,以1.5寸针连刺3~5针。枕下旁线,可用1.5寸针向下平刺1~1.2寸。根据症状用抽气法(泻法)或进气法(补法)。抽气法的操作为进针得气后迅速将针提到皮下,再刺至原位,反复提插3~5次;要求提针时力猛,插针时力弱。进气法操作则相反。留针2~24小时后出针。上述方法,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三)疗效评价共治38例,痊愈18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4.7%[5,6]。头针加体针(一)取穴主穴:舞蹈震颤区、平衡区(均头穴)配穴: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太冲、太溪、风池。(二)治法主穴均用,根据症情酌加配穴3穴。针刺方法同前述,每日1次,疗程时间不限,以症状消失为度。(三)疗效评价本法用于偏侧舞蹈病,共治11例,经5~16次针刺,均获痊愈[7]。【主要参考文献】[1]刘兰芳。针灸治愈五侧舞蹈病。中华医学会济南分会1955年年会学术论文1956。[2]许心华,等。针刺治疗偏侧舞蹈病11例临床报告。浙江中医杂志1992;27(7):324。[3]胡银法,等。针刺治疗小舞蹈病30例。中国针灸1994;14(2):11。[4]罗林。针刺治疗风湿性舞蹈病52例。上海针灸杂志1997;16(2):46。[5]李玉琴。头皮针治疗风湿性舞蹈病20例。针灸学报1989;5(3):20。[6]刘方土。针刺头穴治疗小儿舞蹈病。中国民间疗法1995;(1):8。[7]许心华,等。针刺治愈偏侧舞蹈病11例临床报告。针灸学报1992;8(3):31。 本栏目仅供学习与参考,切勿模仿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