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6 05:03:09 来源:journal.shouxi.net
目的 探讨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面颈部蜂窝织炎的围术期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 对1例面颈部蜂窝织炎患者术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并发症观察和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准备,术后严密病
作者:许美芳钟芳芳作者单位:310016浙江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加入收藏夹向本刊在线投稿【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治疗面颈部蜂窝织炎的围术期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对1例面颈部蜂窝织炎患者术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并发症观察和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准备,术后严密病情监测,重点加强对封闭式负压引流的管理。结果患者经3次面颈部脓肿切排清创+封闭负压吸引,一次面颈部创面清创+取植皮术治疗后感染创面的坏死组织得到彻底清除,有效地控制了全身感染,创区皮片存活,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治愈后出院。结论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面颈部蜂窝织炎安全,疗效满意。而围术期的精心护理,尤其是加强封闭式负压引流的管理和创面护理为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的成功提供了重要保障。
【关键词】封闭负压引流蜂窝织炎护理
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炎症可由皮肤和软组织损伤后感染,亦可由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直接蔓延或经淋巴、血行播散引起。尤其是面颈部急性蜂窝织炎,未及时接受治疗可发生败血症、中毒性休克或窒息等严重并发症。传统治疗方式一般采取抗生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行脓肿切开普通引流。由于蜂窝组织本身具有的特点,感染创面呈弥漫性,坏死组织广泛,普通引流常使感染性创面所致软组织缺损修复时间延长,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加重经济负担,而且不利于感染的控制。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是一种新型的引流技术,用医用泡沫材料包裹多侧孔引流管,使泡沫材料成为引流管和被引流区之间的中介,再利用透性粘贴薄膜封闭被引流区使之与外界隔绝,接通负压源形成一个高效引流系统,是处理创面的全新方法[1],尤其适用于各类传统外科方法无效的慢性难愈性伤口及不能立即施行确定性外科创面关闭方法如皮瓣移植等的伤口[2]。2008年1月,我科对1例面颈部蜂窝织炎患者应用VSD技术,术后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疗效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1.1病例资料患者,女,45岁,已婚,初中文化,因“右面颈部肿块红肿热痛1个月,加重2天”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侧面部耳下区肿块,肿块约核桃大小,明显高于皮面,皮肤稍红,略有持续性钝痛,自触无波动感,无畏寒发热,无破溃流脓,当地医院抗炎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肿块仍未消失。外院穿刺活检提示“考虑炎性肿块”。2天前患者出现肿块红肿加重,伴有持续性胀痛,程度重难忍,自觉发热畏寒,体温约38℃左右,伴有咽喉部持续性疼痛不适,吞咽时明显。肿块表面有暗血性脓液排出,红肿范围逐渐扩大至右侧下颈部及颏下部。专科检查:右侧面颊部,右侧颌下区,右侧颈部,颌下区皮肤红肿,右侧耳下区可见一约3.0cm×3.0cm大小肿块,质硬,压痛明显,无明显波动感,边界不清,表面可见约1.0cm×1.0cm皮肤破溃及黄色渗液。张口受限,约2指。B超提示“右侧面部低回声肿块”;颈部CT提示“右侧颈部椎前软组织肿胀,考虑炎性变,椎前脓肿形成”;WBC:21.0×103/μl,中性粒细胞绝对数:15.5×103/μl;X线胸片、心电图报告皆示正常,诊断为右侧面颈部蜂窝织炎。分别于2008年1月14日、2008年1月21日、2008年1月28日三次在全麻下行面颈部脓肿切排清创+封闭负压吸引术,2008年1月31日行面颈部创面清创+取植皮术。
1.2治疗方法采用医用泡沫(PVA泡沫)直接置入被引流区加多侧孔引流管位于PVA泡沫内,向体外引出加渗透粘贴薄膜,用以封闭被引流区,使其与外界隔绝,加中心负压吸引持续性的负压源加有效的护理措施,保证负压封闭引流的有效进行。
1.3治疗经过把患者送入手术室,在全麻下清除创面内坏死组织,术中可见颈深面胸锁乳突肌后侧积脓,于胸锁乳突肌后缘清除坏死组织,直至有健康组织伴点状渗血。并用PVP液、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冲洗创面后,根据创面或创腔的大小将医用泡沫修剪成创口大小填充于创面内,2条引流管从医用泡沫内引出,创面旁开3cm覆盖半透明的黏性薄膜后,引流管接负压吸引,或采用系膜法处理[3]。术毕患者回到病房后,接上中心负压吸引,负压为60~80kPa。
2.1术前护理
2.1.1严密监测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发生面颈部蜂窝织炎患者常因大量毒素产生并被吸收入血,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应q2h监测生命体征、神志情况,同时监测血象、电解质及全身情况,警惕脓毒血症的发生。
2.1.2保持呼吸道通畅面颈部蜂窝织炎患者常因局部组织发生硬皮样变化而对气管造成压迫,限制呼吸运动而导致患者发生窒息。患者应床头抬高位休息;床边备气管切开包、负压吸引、氧气;氧饱和度监测;向家属及患者宣教窒息的症状、体征。
2.1.3心理护理患者文化水平低;对持续的高热,反复的面颈部感染,疾病带来的张口、吞咽不适以及潜在的并发症存在紧张、恐惧心理;同时对该手术治疗方式及疾病预后缺乏认识,存在担心、顾虑情绪;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目的、方法及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以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缓解心理压力,获得患者的配合和理解,确保治疗成功。
2.1.4术前准备术前1天按医嘱进行常规术前准备。
2.2术后护理
2.2.1术后观察与处理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创缘皮肤情况。
2.2.2保持有效的持续负压引流保持有效负压是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成败的关键,持续高负压是负压封闭引流的重要特点,负压的高低和有无中断直接影响到引流效果,一般把负压维持在60~80kPa[4],提供一个高效的引流效果。每次更换负压瓶里的引流液时,必须用双血管钳左右交叉夹住伤口引流管,然后接负压瓶,调好中心负压后才松开止血钳,防止漏气。当负压低于20kPa时引流效果差,如果瘪陷的Vacuseal恢复原状,薄膜下出现积液,提示负压失效,应立即处理[5]。当负压失效时应立即查找原因,报告医生,必要时重新置入引流装置。
2.2.3引流管的护理密切观察引流管的畅通情况,若创面敷料隆起,或创面上的PVA泡沫出现有渍斑,触摸没有硬实感或减弱等,则提示引流管有堵塞或连接管扭曲的可能,应立即处理并始终保持引流管畅通,如有小血块或血痂堵塞管道时,可用灭菌注射液10~20ml冲洗抽吸管道[6],但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若仍不能解决问题,则立即在有效的麻醉下更换引流物。若引流液量突然减少,揭除粘贴薄膜后,中心负压不下降或消失,这时要立即更换引流。
2.2.4创面的观察与护理应用VSD不需每天换药,一次封闭可以保持有效引流5~7天,可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医护工作量,护理方便。应尽量避免薄膜下积液,如果瘪陷表示有效,如果恢复原状表明膜下积液,负压失效,定期检查各接口是否松动,给予调整。皮肤粘贴薄膜时避免过度牵拉及反复粘贴,预防张力性水泡的发生。
2.2.5取皮、受皮区创面的观察与护理腹部取皮区采用对位减张缝合,无菌敷料覆盖创面,术后应观察敷料渗血情况,无特殊情况下术后2周更换敷料[7]。将腹部所取皮片制成薄中厚网状皮片植于右颈部创面,用医用泡沫剪成创面大小形状后置于创面上,薄膜封闭后负压加压皮片。术后密切观察受皮区渗血情况、皮肤颜色、负压加压引流效果。
2.2.6预防感染为了预防感染,同时必须按医嘱准时准确使用抗生素。
2.2.7营养的观察与护理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以促进创面内肉芽组织的生长,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经3次面颈部脓肿切排清创+封闭负压吸引,一次面颈部创面清创+取植皮术治疗后感染创面的坏死组织得到彻底清除,有效地控制了全身感染,创区皮片存活,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治愈后出院。
VSD应用于严重的软组织感染创面,它使感染的创面得到有效的覆盖和保护,降低再污染的危险;持续负压吸引能及时清除坏死组织,改善局部微循环,刺激肉芽生长:VSD还有利于消灭死腔,缩小创面;它的透明薄膜还有利于创面的观察。所以应用VSD技术治疗面颈部蜂窝织炎的大面积感染创面,可以及时清除坏死组织,有效地控制感染,防止脓毒血症的发生,同时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护理方面,VSD精密封闭和维持负压状态极为重要,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在护理工作中加强创面观察和负压装置管理,保持引流装置通畅,维持有效负压,才能保证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的成功。
【参考文献】1陈巧玲,焕霞,黄萍.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大面积感染创面的观察及护理.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2(10):113.2DeLangMY,SchasfootRA,ObdeijinMC,etal.Vacuum-assistedclosure:indicationsandclinicalexperience.EurJPlastStag,2000,23:178-282.3裘华德,王彦峰.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介绍.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4):233-234.4王彦峰,陶巨民,陈务民,等.应用医用泡沫材料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复杂感染创面.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7,14(5):312-313.5李惠珍,钟小晶,王一征,等.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严重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观察与护理.南方护理学报,2003,10(3):17-18.6张灵芝,张翠英.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慢性创面的护理.护理学杂志,2002,17(1):53.7王大章.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93-394.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邮箱:职业: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