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6 21:31:51 来源:www.39kf.com
副鼻窦炎115例误诊分析属于2005年第2卷第5期栏目,主要讲述了对我院MR、CT室1999年12月~2004年12月MR诊断副鼻窦炎又无其他头颅疾患的115例临床误诊患者资料分析如下。1 研究对象 误诊患者男61例,女54例。2 方法 采
对我院MR、CT室1999年12月~2004年12月MR诊断副鼻窦炎又无其他头颅疾患的115例临床误诊患者资料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误诊患者男61例,女54例。年龄8~72岁,平均38.05岁。对照组100例,男52例,女48例,年龄7~69岁,平均32.7岁。 1.2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115例误诊患者临床表现、就诊科室、影像诊断等方面,与对照组100例进行比较。 1.3仪器与设备MR检查应用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AIRIS-I永磁共振仪,T1WI采用SE序列横断面、矢状面成像,T2WI采用FSE序列横断面成像,常规加横断面水抑制成像。CT检查应用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PRATICO螺旋CT机行冠状位副鼻窦扫描。 1.4诊断标准CT、MR诊断[1]参考临床副鼻窦炎诊断学。影像学诊断分出急、慢性副鼻窦炎,把副鼻窦黏膜增厚或息肉样改变、窦壁及周围骨质增生、硬化表现归
2结果 2.1临床症状误诊组115例患者,主诉鼻塞0例、流黄涕0例,头痛29例(25.22%),头晕31例(26.96%)及其他症状;对照组100例患者中鼻塞81例(81.00%),头痛51例(51.00%),流黄涕39例(39.00%),头晕1例,鼻不适4例,失嗅2例,嗅觉减退2例,鼻异味1例,右面肿痛1例,鼻腔发臭1例。两组主要症状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见表1。
表1误诊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比较(略) 2.2影像学表现误诊组急性炎症14例(12.17%),慢性炎症101例(87.83%);对照组急性炎症50例(50.00%),慢性炎症50例(50.00%),经χ2检验(χ2=39.35)两组发病情况构成比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2.3就诊科室误诊组115例患者,3例就诊耳鼻喉科(2.61%),85例(73.91%)就诊内科,24例(20.87%)就诊外科,3例(2.61%)就诊儿科。对照组100例患者中98例(98.00%)就诊耳鼻喉科,2例(2.00%)就诊内科。两组就诊情况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见表2。
表2误诊组与对照组患者就诊科室比较(略) 3讨论 副鼻窦炎的发生与窦口引流不畅有关。急性副鼻窦炎多半是双侧鼻窦黏膜轻度增厚和窦内分泌物潴留;窦内分泌物随体位变动,呈现液气平面;可单独发生于一 副鼻窦炎发病率很高[3],诊断容易,CT可清晰显示各窦腔炎症情况,能明确诊断急性或慢性炎症,MR亦能清晰显示,但费用高。临床误诊原因:误诊组临床症状不典型,缺少鼻塞、流黄涕症状,仅有29例(25.22%)患者主诉有头痛的症状,另有31例(26.96%)患者以头晕就诊(这里不排除患者不重视鼻塞、流黄涕症状,而造成就诊时无此主诉)。对照组患者具有典型鼻塞、流黄涕及头痛症状。其次就是就诊科室的截然不同,误诊组3例(2.61%)到耳鼻喉科就诊,其他患者主要就诊在内科(73.91%),内科医师往往仅考虑脑部疾患,诊断为头痛待查或头晕待查等。而对照组98例(98.00%)就诊于耳鼻喉科。再次影像学诊断误诊组以慢性副鼻窦炎为主,而对照组急、慢性副鼻窦炎各半。慢性副鼻窦炎临床症状不典型也是临床误诊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王振常,鲜军舫.头颈部影像学的50年历程与展望.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1):55. 2武汉医学院.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46.
3张挽时,熙明辉.临床副鼻窦影像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49. (编辑子涵)
作者单位:066000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医院MR、CT室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