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6 02:16:07 来源:www.studa.net
少见部位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诊断,临床医学论文,医药学论文
作者:胡利荣杨光钊张德钧
动脉瘤样骨囊肿少见,主要发生在长管状骨、脊柱和骨盆,其它部位较罕见,文献上多为个例报道[1~3]。作者自1998年9月至2005年12月搜集动脉瘤样骨囊肿71例,其中少见部位13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3例中男8例,女5例;年龄14~30岁,平均21.4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单纯性动脉瘤样骨囊肿11例;伴骨巨细胞瘤和骨母细胞瘤各1例。临床症状无特征性,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一般较轻,呈间歇性,并逐渐加重。若病灶接近关节部位者,常有关节活动障碍。既往该部位有外伤史3例。病程2周~5年,以1个月~2年为多。 1.2结果
(1)部位:13例中发生在颅骨和跟骨各4例,距骨2例,髌骨、跖骨、指骨各1例。(2)单纯性动脉瘤骨囊肿的X线表现:11例单纯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病灶中心均在松质骨内,为髓内型。病变呈中心性、对称性生长,形成囊状透亮灶,骨皮质变薄,但完整(图1、2)。轻度膨胀4例、无明显膨胀7例。病灶内可见纤细清晰的小梁样结构,病灶边缘清晰。周边有轻度骨质硬化缘6例、无明显骨质硬化边缘5例。11例均未见骨膜增生和软组织肿块。(3)动脉瘤样骨囊肿伴其它骨病的X线表现:跟骨动脉瘤骨囊肿伴骨巨细胞瘤1例,除膨胀较明显外,其它表现与单纯性跟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相似。距骨动脉瘤样骨囊肿伴骨母细胞瘤1例,病灶内小梁样结构稍粗,并有轻度硬化,小梁间有散在小点状钙化影(图3)。
2讨论 动脉瘤样骨囊肿由Jafte与Lichtenstein于1942年最早描述,为骨内呈膨胀的含血大囊样改变,发病率约为原发性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1.3%[4]。本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肿瘤样良性病变,可能与骨外伤、继发于其它骨病、骨膜下血肿、血液动力学异常等有关。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由血液动力学的障碍(静脉阻塞或动静脉瘘)引起,即受累骨内静脉段受阻或动静脉交通而使局部血液发生动力学改变,导致静脉压持续性升高、血管床扩张,因而受累部骨质被吸收,形成膨胀性骨缺损,并可发生继发反应性修复[5]。本组有外伤史3例,伴其它骨病2例,也支持上述假设。 本病多见10~30岁,>30岁少见[2]。好发于长管状骨、脊柱和骨盆,但也可发生在颅骨、颌面骨、锁骨、肩胛骨、髌骨、腕掌指、跖跗趾骨等少见部位[1~6]。本组13例(18.3%),主要发生在颅面骨和手、足骨。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