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7岁的男孩,踢足球跌倒摔伤后小腿微痛,未在意,约一个月后,小腿近膝关节处突然疼痛加重,局部膨胀。经当地医院X线摄片,发现膝关节附近的小腿骨上有一肿物;再活检,病理报告为“
骨肿瘤”。孩子由家人陪送至上海,截肢手术似乎不可避免。
手术前,不甘心的男孩父母执意跑到复旦大学附属骨肿瘤医院病理科,请求著名的骨肿瘤病理专家朱雄增教授作一个最后的“判断”。
在仔细询问病史、阅读X线片及相关临床资料,尤其是活检报告后,朱雄增教授明确给出了“骨痂”的诊断。
骨肿瘤是好发于青少年的
恶性骨肿瘤,需要截肢并辅以后续的药物治疗骨肿瘤;骨痂则是一种骨组织的损伤修复状态,属于良性的增生
性病变,相当于通常所讲的伤口愈合过程。两种疾病。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疗骨肿瘤方案。两种包含了可致身体、心理重创的严重后果。
这次明确诊断不单是挽救了一条腿,更是挽救了一个孩子的前途和一个家庭的幸福。
2为治疗骨肿瘤默默保障着的“法官”
在一家三级骨肿瘤专科医院,拥有重要“法官”身份的病理科医生以自己独特的敏锐与沉稳,为整个治疗骨肿瘤过程默默提供着保障。
“其实,更多的时间里,我们就是坐在显微镜前面,注视着镜下不足米粒大小的区域,在红与蓝相间的图像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所见病例的经验,以及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病理等检测手段,对疾病的本质做出判断。”骨肿瘤医院副院长、病理科现任主任杜祥教授对自己团队工作的描述,甚至比外人想象的还简单。
仅以2008年为例,骨肿瘤医院病理科共为临床一线“出具”的病理报告超过10万份,而在1994至2008年的15年间,完成的各类骨肿瘤病理诊断病例总计达711900份,达世界级水平。
什么是骨肿瘤病理诊断?这里的一名病理科医生用帮助判定“什么病”“怎么治”“风险多大”作为概括,具体列出了它在临床治疗骨肿瘤中的6个主要作用,即明确骨肿瘤性质、判断骨肿瘤来源、分析骨肿瘤类型、评价恶性程度、帮助划定分期和为某些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3全神贯注显微镜下的“米粒”
骨肿瘤医院病理科曾经创造过多个第一:首创国内骨肿瘤登记与报告制度;主编国内首部细胞学专著《实用骨肿瘤细胞学》;在国内率先开展组织病理、细胞学涂片免疫组织化学诊断;建立上海市首个分子病理研究室……
如今,奋斗在医疗战线上的“法官”们又在出全新招数。一方面,他们推行“病理形态-免疫组化-分子病理技术”综合诊断模式,实现对像恶性
淋巴瘤、软组织骨肿瘤等比较复杂的骨肿瘤进行精确分类和分型,为临床争取更个体化的治疗骨肿瘤及更积极的治疗骨肿瘤;另一方面,他们尝试将全科室分为淋巴瘤、乳腺、胃肠道、胸部、软组织和骨骨肿瘤等9个专科病理组,每个病理医生“术有专攻”,并全程参与相应临床综合治疗骨肿瘤组的各项活动。即使在发达国家,这样的做法也属罕见。
“要有如达芬奇一样的眼力,能在千万个相似的‘鸡蛋’中找出它们各自的不同,这得用许许多多时间和实践去‘修炼’呀!”为了让更多患者获得精准“判决”,骨肿瘤医院病理科的医生们正身体力行。首席记者施捷
4为了患者身体力行去“修炼”
“病理是诊断的基础,治疗骨肿瘤的依据”“镜下观乾坤,毫厘定千钧”――时值我国最早开始病理诊断的骨肿瘤医院病理科建科60周年之际,著名的肝外科专家汤钊猷院士、手外科专家顾玉东院士以他们对医学同道的敬重而写下这两句贺词,也许正可为我们普通人认识“病理”的更通俗的解释。
刚完成搬迁的骨肿瘤医院病理科,坐落于医院新建综合大楼的3楼。3500平方米的整整一个层面,拥有堪称国际一流的免疫组化、分子病理、电子显微等先进病理诊断设备,与60年前我国著名骨肿瘤病理学家、中国骨肿瘤病理学奠基人顾绥岳教授创立科室之初的两小间工作室、几台显微镜,一切都早已无法比拟。
然而在这个鲜为人知的骨肿瘤静寂空间里,令16名医生、32名技术员全神贯注的,始终都只有显微镜下“米粒”状组织。“在我们骨肿瘤医院,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胜任一般常规诊断工作的病理科医生,起码要训练5年,每年要看至少5000份的病理切片!”主动插话的这名医生脸上,不无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