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5 07:45:57 来源:disease.39.net
腹膜后感染与脓肿(Retroperitoneal Infection and Abscessr),较为少见,常见的病原体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通变形杆菌、产气杆菌及链球菌。偶有厌氧菌、结核杆菌、布氏杆菌、放线菌及阿米巴等引起。腹膜
患者,女性,28岁,因腹胀、腹痛、便秘半月,加重伴发热10d入院。半月前患者进食不洁饮食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伴腹胀,持续2~3h后稍好转,后为隐痛不适,大便难解,每3~5d解一次。近10天来腹痛加剧,且每于16时左右开始发热,体温波动于38.0~39.8℃之间,呈弛张热。在院外予抗感染(甲硝唑、青霉素、氧氟沙星等),效果不佳。
入院查体:T38.5℃、P92次/分、R20次/分、BP110/70mmHg,精神差,急性病容,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脐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腹部B超示:脐下正中探及一大小约9.4cm×4.7cm×7.5cm不规则低或无回声液实性包块,界欠清,壁厚1.2cm,血常规示:WBC17.7×109/L,GR0.91,ESR28mm/h,TSGF84u/ml(正常值<64u/ml),PPD(一),鉴于患者腹部B超提示及发热,血象高、腹痛明显,考虑腹膜后肿瘤合并感染可能,逐予抗感染(左氧氟沙星、甲硝唑)治疗1周,体温无明显下降,腹胀明显,腹部剧痛难忍。行腹部CT平扫示:相当于肛脐平面腹膜后可见一不规则形混杂密度块影,边界不清楚,边缘毛糙,范围约为9.2cm×4.4cm×11.2cm,增强后扫描肿块呈不均匀分隔强化,边界仍显不清,考虑腹膜后巨大肿块,不排除恶性肿瘤。遂转外科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腹膜后巨大脓肿。病检示:纤维脂肪结缔组织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伴急性炎,术后经抗感染、引流等对症支持治疗,痊愈出院。
讨论:腹膜后间隙部位深,腔隙大,组织松疏,腹膜后脏器损伤穿孔、炎症等继发感染,病灶易于扩散,在腹膜后脓肿形成过程中,除原发疾病的表现外,全身中毒症状较重,多数病人出现畏寒、发热、嗜中性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B超可发现腹膜后低回声声像,而腹膜后间隙感染可使腹胀进一步加重,从而影响B超检查的准确性。CT对腹膜后脓肿的定位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本例患者无明确原发疾病史,体温升高以午后明显,最为突出的症状是腹部剧痛难忍,B超提示为腹膜后巨大液实性包块,CT提示腹膜后混杂密度块影,增强后呈不均匀分隔强化,肿瘤标记物TSGF升高,误诊为腹膜后恶性肿瘤,术后确诊为腹膜后巨大脓肿。因此,对于腹膜后巨大包块伴发热、腹胀、腹痛的患者,尽管影像学检查提示为肿瘤,也不能完全除外腹膜后脓肿。
(实习编辑:罗荣兰)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