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肝吸虫病

茂兴湖肝吸虫病隐忧 --报业

时间 : 2009-12-05 18:42:31 来源:www.hljdaily.com.cn

[摘要]

茂兴湖肝吸虫病隐忧

茂兴湖肝吸虫病隐忧Cannotfindmark:content_ads2004-06-1709:17

■调查表明,茂兴湖地区75.74%的居民携带肝吸虫

■感染者的粪便污染环境,潜在的感染危险不断扩大

■生食江鱼与肝吸虫病密切相关,但居民不以为然

  茂兴湖渔场曾是黑龙江最好的一个渔业企业,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鲜活鱼产品供应基地。 渔场现有职工450人,加上退休职工及家属总共1138人。渔场居民区与吉林省隔江相望,距肇源县最近的茂兴乡有将近半个小时的车程。几年前开始的中韩蠕虫病控制合作项目把茂兴湖渔场居民区作为试点地区之一,今年5月末省疾病控制中心做的一项调查表明75.74%%的居民携带肝吸虫。许多居民是反复治疗反复感染。感染者的粪便污染环境,使周围环境的寄生虫数量增加,又增加了人的感染危险。调查还表明,肇源县成功、古恰、当权、自主、孟克里、前永利6个沿江村也是肝吸虫病感染的重度流行村。这种寄生虫病与当地人喜食生鱼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见到鱼就想生吃 郭宗元是茂兴湖渔场的办公室主任。渔场办公室在绿树环抱当中,6月10日,记者经几次倒车抵达这里时已是19时许。居民区很小,一条土道两边分布着二三百户人家,这里有一个卫生所和一个小市场。据说,这里的男职工一般在放养场上班,几天回家一次。居民区内剩下的妇女和儿童居多。 晚上无处可去,郭主任坐在办公楼外乘凉,向记者简单介绍本地情况。据说,茂兴湖渔场从地理上习惯划分为两部分。场区所在的位置被老百姓称为南湖。南湖产鱼依靠从附近的江河中引水,而后筑坝成塘,撒网养鱼。渔场的行话把这样的水面称为“亮子”或者是放养场,南湖地区这样的水面有上百个。 住在这里的人世代以打鱼为生。渔民多数的时间生活在船上,生火做饭不便,于是就地取材发明了生食江鱼的方法。没想到这种因陋就简的吃法却延续下来,虽然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生鱼却越来越受到当地人的欢迎。 “这儿的人吃生鱼就像别的地方炖鱼一样平常,只要有鱼就想把肉剔下来生吃。”郭宗元说。 说到生鱼,周围的人都兴奋起来。据说,当地人嗜好生鱼的程度可以用上瘾来形容。当地有不吃生鱼等于没到过南湖的说法。迎亲送友,婚丧嫁娶生鱼是主菜;个人家改善生活,生鱼也是每周必吃。郭宗元打了一个比方,南湖人吃生鱼就像四川人吃麻辣烫一样。 对于吃生鱼可能引起的疾病,当地人却并不十分害怕。今年5月末,中韩蠕虫病控制合作项目的调查人员在茂兴湖渔场的职工中发放了500张调查表,回收到371人的便样,便检肝吸虫卵成阳性的281人。如此高的感染率并没在当地老百姓中引起太多的关注。一名渔场职工告诉记者,常吃生鱼,不检查也知道自己得了肝吸虫病。但不发病和正常人一样,发病吃几片药就好了,所以也没人拿它当回事。 走进南湖人家 6月11日中午,赵大爷家高朋满座,记者在这里感受到了当地人嗜好生鱼的热情。桌子中间一个大号的盘子,盘子里面有生鱼片、熟土豆条和生菜,拌在一起。几个老朋友喝着酒,一会儿盘子就见底儿了,老伴马上又给盛上一盘。赵大爷还得意地问记者:“你们没见过这种吃法吧?” 据他介绍,年轻时在“亮子”上的吃法更痛快,鲜鱼打上来直接去鳞扒皮,把肉剔下来蘸着辣椒油吃。他告诉记者,大家现在对肝吸虫病的病因都了解了,但是几十年前医疗条件落后,肝吸虫病确实在南湖造成过很严重的危害。当时,渔场的产量高,每到中午,二十几个工友习惯合在一起在“亮子”上的伙食点拌一盆生鱼吃。体质差的人像这样在“亮子”上待一两年就面黄肌瘦失去了劳动能力,不明不白地回家养病了。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马金四的老头,他在“亮子”上当了许多年的厨师,身体壮实,但突然间就得了怪病。他遍访国内的各家医院,确诊为肝炎和肝硬化,就是治不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南湖地区搞寄生虫病普查,确诊为肝吸虫病,一服药下去病就好了。 这里的生鱼片价钱也非常便宜。居民区里面有两家不起眼的小吃部,生鱼片是招牌菜。附近的居民说这里的生鱼片味道最纯正,一打听价钱才十几元钱。 多数人都得过肝吸虫病 渔场的生产周期是4月份下鱼苗,9月出鱼,现在正处于鱼塘管理的时期。这几天,南湖水面的风力非常强,渔船无法作业,工人们都在“亮子”的休息室里休息。 在一分场西一0班组,工人苏明月告诉记者,他曾经得过肝吸虫病。记者在其他地段了解的几个工人也得过这种病。据说,肝吸虫病发病的症状类似于肝炎,先是肝区疼痛,然后脸色变黄。休息室里有一铺火炕,由于离居民区较近,所以不设伙食点,这间房只用于夜里值班和白天休息,记者无法亲眼看到工人们进餐时的情景。 据了解,南湖居民区非常小,谁要是得重病了几乎一夜之间所有的住户就都知道了,而得过重病大难不死的人在这里就成了“名人”,容易被人记住。记者了解到,许多“名人”的诞生都与肝吸虫有关系。 薛军,今年56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一分场腰口打更。他告诉记者,那时候,“亮子”上很盛行吃生鱼。作业的二三十个工人,逢年过节或是涨工资提职大家就吃生鱼喝酒庆祝。不但吃活鱼,有时开江冻在冰面上的死鱼也拿来生吃。 1986年秋天,他感到全身乏力,眼睛发黄,大便变成白陶土色。家人以为他患了重病,带他到哈尔滨、吉林白城子等地就医。几家医院都按黄疸型肝炎治疗,毫无效果。就在病情渐入膏肓之时,当地卫生所所长刘连军带他到肇源防疫站进行了检查,确诊为肝吸虫病。薛军的媳妇在一旁插嘴:“花几千元治不好,回来花32块钱买一瓶药吃完就好了,你说坑人不坑人。” 渔场下过“禁食”令 鉴于职工吃生鱼、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情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茂兴湖渔场曾专门下发文件进行制止,这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 据渔场生产科的张兴回忆,文件明确禁止职工在渔场吃生鱼。当时可能是刚刚进行了肝吸虫病的普查,为了职工的身体健康着想,老领导下了这样一个死命令,违者一经发现还要受到罚款等处理。 但是有了“健康令”也管不住职工的馋嘴。据说,1998年以前是渔场资源最为丰富的时期,能捕到许多适合做生鱼片的草鱼和黑鱼。那时到“亮子”上检查,拌生鱼是少不了的主菜。 随着时间的推移,“健康令”到现在演化为禁食等级鱼。所谓等级鱼,就是长到一定份量的经济鱼类。1998年洪水冲毁了茂兴湖渔场,许多经济鱼类和种鱼流失,虽然这几年有所恢复,但是资源量已经大不如前,能捕到的成鱼有限。因此,限食等级鱼能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工人生食江鱼的恶习。 茂兴湖渔场副场长赵敬父说,经过几年的宣传,实际上当地人已经认识到了吃生鱼的危害,并逐渐改掉这个习惯。倒是一些外地旅游者对当地的生鱼还充满好奇心,以为“到了江湾不吃生鱼就不完满”。49岁的赵敬父告诉记者,他在肇源时也得过肝吸虫病,现在对生鱼是一口都不动。 生活方式需要改变 据茂兴湖渔场卫生所所长刘连军介绍,南湖地区肝吸虫发病的特点是,直接症状少,很少见到肝吸虫引起的腹泻、呕吐、发热等急性反映。多是日积月累地生食含有活囊蚴的鱼,表现缓慢,出现并发症,如梗阻性黄疸、胆囊炎等等。这种发病规律在当地居民中造成了一个错觉,以为携带寄生虫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 肝吸虫病感染率高的情况其实早就引起了当地的重视。1982年,茂兴湖渔场就做了首次普查和大规模治疗的工作,当时的感染率为30%%。由于居民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这么多年感染率一直没有降下来。 “随着医学手段的进步,肝吸虫病的治疗变得更为简单,但疾病的发病率却没有降低,许多人反而对药品有了依赖,认为有病吃药就好,所以反复感染反复治疗。”刘连军说。 刘连军参与了此次南湖地区肝吸虫的普查工作,他认为,这次调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抽查,实际感染率可能没有调查结果反映得那么高,但也能说明肝吸虫在南湖地区的肆虐程度。 “不久就要给病人投药,这次使用的药品性能更强,几片药一天就能把病治好,治愈后许多人对肝吸虫病就更不在乎了。”刘连军说,制止寄生虫病的感染还是应该先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本报首席记者王萌文/摄 新闻资料:肝吸虫病 肝吸虫病是肝吸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生活在我省松花江、嫩江、同江等沿江地区的大部分居民有吃生江鱼的习惯,故肝吸虫病感染率较高。生江鱼的体内绝大多数寄生有肝吸虫的囊蚴,人吃了含有活囊蚴的鱼时,囊蚴会进入人体胆管内发育为成虫,之后肝吸虫就一直寄生在人体内。肝吸虫病表现为缓慢发病,轻者可能感觉不到任何症状,重者则出现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肿大等症状,还可并发胆囊炎、胆管阻塞、肝硬化、肝腹水,并转化为癌症。

 (生活报)

关键词: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茂兴湖肝吸虫病隐...”相似的文章

更多>>

肝吸虫病疾病

病原检查: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大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中查见虫卵。成虫抗原作皮内试验、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率较高。检获虫卵是确诊的主要依据。因虫卵小,粪便直接涂片法易于漏检,故多采用集...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