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主要临床表现是
意识障碍和
昏迷,亦称肝性昏迷。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理仍未完全明了。大多认为是由来自肠道的有害物质未能被肝细胞代谢解毒,绕过肝直接进入体循环和脑部所致,另外还有肝功能衰竭时,其解毒作用下降,由肝生成以维持正常脑功能所必需的物质减少,体内代谢生成的某些有毒物质得不到肝有效解毒而影响大脑正常活动。肝性脑病之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蛋白质代谢障碍起主导作用,其他如糖、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脂肪代谢异常都起一定的作用。
急性肝性脑病多见于暴发性病毒性
肝炎,常在起病数日内进入肝昏迷。慢性肝性脑病常发生于肝硬化者有上消化道出血、感染、放
腹水及大量排钾利尿后,多起病缓慢,昏迷逐渐加深直至死亡。
严重的肝病或伴有广泛的门体静脉侧支循环;有肝性脑病的诱因,如感染、上消化道大出血、快速大量利尿,大量放腹水等;明显的肝功能损害;病人神经精神的改变,是诊断肝性脑病的主要依据。
肝性脑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十分重要,一旦出现前驱期迹象,应找出诱因,及时纠正。采取措施积极防治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并应避免快速大量利尿,大量放腹水,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含氮物质如水解蛋白、醋氮酰胺可使血氨升高,应禁止应用。
肝性脑病患者饮食应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如衡饭、面条、藕粉等。因植物蛋白质含蛋氨酸、芳香氨基酸和产氨基酸较少,对肝性脑病较为适宜。
对肝性脑病患者采用灌肠或导泻的方法,清除肠内积食及积血,有助于减少肠道内有毒物质的形成和吸收。同时应选用新霉素、乳果糖等,来抑制肠内细菌,减少氨的形成。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氨药物有谷氨酸、精氨酸、γ酪氨酸、乙酰谷氨酸胺。以支链氨基酸为主的氨基酸混合液,可根据病情选用不同浓度的溶液,用于门体分流性脑病。
其他治疗措施应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降低颅内温度和颅内压力,保护脑细胞功能;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有出血倾向或出血者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给维生素K,输新鲜血等;同时还应积极防治各种感染,纠正休克和缺氧等。
对诱因明确易消除的肝性脑病,预后较好。因门腔静脉分流手术后,进高蛋白饮食引起的肝性脑病,经适当处理可望恢复;同时有腹水、
黄疸、出血倾向者,说明肝功能甚差,预后不良;在肝性脑病中,暴发性肝炎伴肝昏迷预后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