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是由于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长期或反复作用于肝脏,导致肝脏损害。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引起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其中主要是乙型肝炎,酒清中毒所致肝硬化,在我国虽然相对少见,但目前也有上升趋势,胆汁淤积、
血吸虫病、药物及工业毒物、循环障碍、代谢紊乱、营养不良等亦是导致肝硬化的重要因素。 「辅助检查」 (一)血常规;(二)尿常规;(三)肝功能检查:代偿期,可正常或轻度异常;失代偿期,ALT增高,白蛋白下降,球蛋白增高,A/G比例下降或倒置,γ-球蛋白增高,胆固醇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单胺氧化酶活性增加;(四)免疫学检查:免疫球蛋白IgG增高,HBsAg阳性;(五)腹水检查:呈漏出液,若合并有
原发性腹膜炎时,可呈渗出液;(六)食管造影检查:食管下段
静脉曲张;(七)B型超声检查;(八)肝穿刺:通过组织学检查可确定诊断;(九)腹腔镜检查:可见肝脏表面呈结节状改变。腹腔镜下取活体组织检查,可确定诊断;「合并症」 一、上
消化道出血;二、肝性
脑病;三、肝肾综合征;四、感染;五、门静脉血栓形成;「治疗」 一、休息:代偿期可适当减少活动,但仍可参加工作。失代偿期应卧床休息。特别指出,休息避免过劳是肝硬化治疗的重要措施,应充分重视休息在治疗中的地位;二、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肝衰者应限制蛋白质入量,腹水者应限盐,出血倾向者应避免热、硬性食物(包括药片应研磨后服)。忌烟酒;三、保肝药物治疗;四、腹水治疗;(一)控制水及钠盐的摄入;(二)合理利尿,在应用利尿剂的同时,注意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应采用集中输血、输血浆或白蛋白,在确实提高了血浆蛋白浓度的基础上再给予利尿剂;(三)腹腔穿刺放腹水;(四)直接或浓缩腹水回输;五、合并症的治疗。 以上药物的剂量及用法,须遵医嘱慢性浅表性胃炎A、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 一、饮食疗法:饮食疗法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基础。饮食应节制,定时定量,食物应易消化且富有营养。避免刺激性食物及饮料;二、消除病因:去除各种可能的致病因素,积极治疗可引起胃粘膜损害的慢性疾病;三、对症治疗,应避免盲目用药和不合理用药,应根据不同临床表现而适当选择治疗药物;(一)针对胃酸较高者:可给予H2受体阻滞剂,泰胃美、雷尼替丁及法莫替丁等,或H+/K+-ATP酶抑制剂,如Losec或奥美拉唑;(二)针对低酸或胃酸正常者:给药应以胃粘膜保护剂为主,如硫糖铝,或胶体铋剂等,目前国外已有喜克溃、施维舒等新的胃粘膜保护剂应用于临床,可以适当选择应用;(三)胃动力药:为避免十二指肠液、胆汁反流及加速胃排空,可选择应用吗丁啉或西沙比利;(四)清除幽门螺杆菌: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应积极清除幽门螺杆菌,常用抗生素或胶体铋剂,其中胶体铋剂连服4周,对幽门螺杆菌的清除,常可取得满意效果,如德诺。以上药物的剂量及用法,须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