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窦炎比较常见,但往往会被患者忽视。
肛窦炎又称肛隐窝炎是指肛门齿线部的肛隐窝炎症性病变。常引起肛周
脓肿,中医称为“脏毒”。为肛门感染的常见病症,常并发肛乳头炎.使乳头肥大。同时也是化脓性疾病的重要诱因。由于症状较轻,易被病人和医生所忽视。
肛窦位于齿部,相邻肛柱之基底间,形如半月,开口向上,凹如口袋,深约3~5毫米。其底部有肛腺的开口。肛腺属内分泌腺,分泌粘液由括约肌收缩而被排挤出,以润滑肠壁利于排便。肛腺导管长约3~10厘米,深达坐骨直肠窝和骨盆直肠窝。
肛窦炎主要表现为:肛门内间歇性疼痛,急性炎症时肛内刺痛、灼热感、下坠感,排便时肛门疼痛可加重,也常有少量粘液和鲜血排出,便后可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持续疼痛时间较长。平时肛窦炎慢性进程时,一般无明显症状,仅在排便后,感到肛门内偶有不适,偶尔有向会阴、尾骶部放射的疼痛。
局部检查可见:摸到肛窦部有凹陷、硬结、压痛。窥器下可见发炎的肛窦发红、充血、
水肿,有少量脓性分泌物,且肛窦变深。
肛窦炎主要应与下列两种疾病鉴别:
1.
肛裂,肛裂以肛门周期性疼痛、便秘大便带血为主症。其疼痛程度较肛隐窝炎重,疼痛时间亦较长
2.
肛周脓肿,是肛隐窝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主要表现为肛周疼痛逐渐加重,酿脓时呈鸡啄样痛,伴恶寒发热等症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亦升高。
一、肛裂以肛门周期性疼痛、便秘、大便带血为主症。其疼痛程度较肛隐窝炎重,疼痛时间亦较长。
二、肛周脓肿是肛隐窝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主要表现为肛周疼痛,逐渐加重,酿脓时呈鸡啄样痛,伴恶寒发热等症,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亦升高。
肛窦炎是引起多种肛门直肠疾病的社祸根,对它的预防和治疗应当加以重视。
(1)内治法:急性发作期宜清热利湿,消肿排脓,泻炎通便。方用槐角丸、赤小豆当归散或内疏黄连汤,或清热解毒合剂(组成:紫花地丁30克、银花15克、赤芍12克、野菊花5克、丹皮9克、黄芩9克、薄公英30克、半支莲15克、生甘草9克)。
(2)外治法
①消
痔锭塞肛:在消痔锭头部涂少许红油膏或黄柏膏,纳入肛内,每日1~2次。
②金黄散灌肠:取金黄散30克,加藕粉少许,用温开水50毫升调成糊状,约有40毫升,冷却后作保留灌肠,每日一次。
③局部敷药:可用金黄膏、黄柏膏、九华膏,消肿止痛。
手术:病情反复发作,经采用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时,可行肛窦切开术或肛窦切除术。
所以,肛窦炎并不是小毛病,应时的治疗,以免引发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