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自"岁月联盟"
1.2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术中调整患肢位置,手术在连续硬膜外麻醉,止血带控制下进行,取跟骨外侧“L”形切口(直角部分呈弧形),锐性切开软组织,直达跟骨,此时注意勿损伤腓肠神经,骨膜下剥离,直至显露跟骨距下关节面和跟骰关节面。分别在腓骨尖端、距骨颈部外侧及骰骨钻入3枚直径2mm的骨圆针,折弯并牵开皮瓣,充分显露骨折,自跟骨
结节处传入一粗骨圆针,将跟骨后结节部向下向后牵引,踝关节跖屈,以恢复Bohler’s角及跟骨长度,并可松动骨折块,使复位更容易。掀开跟骨外侧壁,用小骨膜剥离子置入骨折部,向上抬高并向内移动结节部骨折块使复位到载距突或内上侧骨折块,并向内挤压,纠正跟骨轴的外翻成角,然后直视下复位后关节面,用克氏针临时固定。用“C”型臂观察复位情况满意。如关节面塌陷严重,骨缺损明显者,可取自体髂骨填充。最后将钛质跟骨板塑行于跟骨外侧壁放置帖服,避开骨折线,拧入螺钉固定。冲洗后放置胶条引流,关闭切口,加压包扎,石膏固定于略跖屈位。
1.3术后处理术后48h内拔除引流胶条,进行主动伸屈足趾训练,2~3周拆线,其间常规应用抗生素及脱水药,定期复查X线片,6周后去除石膏行踝关节功能锻炼,3个月左右开始部分负重。
2结果[信息来自"岁月联盟"]
本组18例21足,术后X片示骨折复位均满意,内固定效果良,3足出现切口皮肤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足切口坏死感染裂开,经扩创后再次缝合而愈合,有2足发生距下关节炎。病例随访时间为9~24个月,平均17个月。按孙宏慧等的疗效评定标准[3]:优:骨折达解剖复位或近解剖复位,植骨融合,Bohler’s角恢复正常无丢失,恢复正常功能者。良:骨折基本复位,植骨融合,关节面塌陷基本纠正,Bohler’s角部分丢失,遗留轻度僵硬者。差:骨折复位不良,关节面塌陷未能纠正,Bohler’s角不能或丢失,足弓变浅,足跟加宽,行走疼痛跛行者。本组优8足占38%,良11足占52%,差2足占10%,优良率达90%。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