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共同性斜视

共同性斜视

时间 : 2009-12-05 15:57:00 来源:www.clinixoft.com

[摘要]

医宝问病网 - 科凌力医学软件(深圳)有限公司

共同性斜视

共同性斜视ConcomitantstrabismusConcomitantstrabismusH50.4『高世明编《现代医院诊疗常规》』本病是眼外肌本身和它的支配神经均无器质性病变而发生眼位偏斜,在向各不同方向注视或更换注视眼时,其偏斜度相等。『李巧凤编《中西医临床眼科学》』两眼视轴不互相平衡,又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而非自主所能控制,以致一眼正位时另一眼偏斜,但眼球各注视方位时斜视度数无明显差异,称共同性斜视。患者无双眼单视,无眼球运动障碍,斜视角度不因注视方向而改变。共同性外斜视的发病率国外统计为1%-1.5%,国内统计占儿童群体的1.3%。根据注视眼眼别,斜视为分成单眼恒定性斜视,约占78%,交替性斜视约占22%。按斜视的方向又分成三类:一为内斜视(调节性,非调节性);二为外斜视;三为垂直性斜视。合则称A・V综合征。根据眼位偏斜时间分类:一为恒定性斜视:斜视经常存在,不随时间距离变化,最多见;二为间歇性斜视:实际上是隐斜向显斜转变的过渡阶段。其中以内斜视最为多见,与外斜约为4:1。内斜视多为幼儿时发病,75%左右有远视;外斜视多在青春期后发病,与屈光的关系不如内斜明显。垂直性斜视以与水平斜视合并存在者为多见,远比水平性斜视为少。『李巧凤编《中西医临床眼科学》』共同性斜视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原因为幼儿建立双眼单视反射时,发生了感觉性或运动性障碍。感觉性障碍是指屈光不正,屈光间质混浊,黄斑或视神经病;运动性障碍是指眼外肌肌力,止点,支配的神经等异常。『原有数据库资料』引起共同性斜视的病因有以下几方面:(一)调节因素:调节与辐辏之间失去协调可引起斜视,如远视眼经常使用调节,引起过度辐辏,发生内斜;而近视眼平时少用调节,引起辐辏失用,发生外斜。但后者的关系远没有前者那么重要。(二)中枢神经控制失调;眼外肌的平衡和协调受中枢神经所控制,如控制失调,眼外肌力量不平衡,视轴呈分离状态,就会发生斜视。正常的辐辏兴奋由融合反射所调节,调节减弱或增强都可发生斜视;此外融合反射随时会修正偏离的眼位,如融合反射功能发生障碍,也是发生斜视的重要原因之一。(三)肌肉解剖因素:眼外肌的先天解剖异常、附着点位置异常、节制韧带肌间膜异常及眼外肌有一定程度损伤时均可发生斜视。④遗传因素:发生斜视的条件如屈光状态、融合能力、眼外肌发育情况有一定遗传因素,因此有些斜视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共同性斜视可以分为共同性内斜视和共同性外斜视两种。『原有数据库资料』(一)先天性内斜视:这种内斜往往发生在生后6个月之内。原因可能为内直肌肌力过强或附着点过前,外直肌肌力薄弱或附着点过后,节制韧带先天发育异常。也可能因为胎儿在分娩中外直肌受到牵拉损伤所致。本型特点是发病早,斜角大(往往在30耙陨),两眼视力相等,常无较早的远视,两眼均可作注视眼,形成交替性内斜。此型视觉发育基础差,较难恢复双眼视觉。(二)后天性内斜视:它又可分为调节性内斜视、非调节性内斜视、继发性内斜视。1.调节性内斜视:(1)完全调节型:由远视眼引起,大都发生在有中度远视的儿童。如远视未经矫正,患儿常可由于过度调节而激发过度辐辏而致内斜。典型的节性内斜Ac/A值正常,这种调节性内斜戴远视镜后,矫正内斜的效果良好。Ac/A值增高则看近时内斜较看远时明显。(2)部分调节型,有远视调节的因素,也有眼外肌解剖异常的因素,也可能与胎儿期内或分娩时外直肌受损有关。远视矫正后只能消除调节部分所引起的内斜度数。2.非调节性内斜视:(1)集合过强型:看远时眼位正或内斜很轻,且有双眼单视,而看近时出现内斜。因看近时由于Ac/A值增高而发生的过强辐辏所致。(2)分开不足型:看远内斜,看近减轻或为内隐斜,常为先天性近视,只能看清近物而看远模糊。3.继发性内斜视:(1)继发于麻痹性斜视的内斜,眼球运动无障碍。(2)继发于手术后的内斜,包括内斜欠矫正或外斜过矫正。③知觉性内斜,因生后早期眼部器质性病变致一眼视力低下,视力差的眼向内偏斜。『李巧凤编《中西医临床眼科学》』(一)共同性内斜视:1.先天性内斜视:是指出生时或半岁以内发生的内斜视。特点:(1)生后早期发病;(2)眼位偏斜度大;(3)双眼视力正常或近似;(4)交替使用两眼;(5)睫状肌麻痹下验光多为轻度远视;(6)两眼外转受限或(单、双眼下斜肌亢进)内转眼上斜倾向;(7)可合并垂直性眼位偏斜;(8)同视机检查无双眼单视,有交替抑制。2.后天性内斜视:(1)调节性内斜视:根据调节因素在斜视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又分为:①完全调节性内斜视:又称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临床特点:a.1岁以后发病,以2-4岁较多;b.有2-6D远视;c.斜视度数不稳定,初起为间歇性,日久变为恒定性;d.可伴有单、双眼不同程度的弱视;e.Ac/A比率正常,为2-6D;f.戴矫正眼镜后可无斜视。②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即调节性内斜视又合并非调节性内斜视的因素如解剖异常等。临床特点:a.2-4岁发病;b.睫状肌麻痹下验光有轻,中度远视;c.戴矫正眼镜后看远及看近内斜皆有部分减轻。③非屈光调节性内斜:又称高Ac/A比率调节性内斜,亦称集合过强型内斜。临床特点:a.2-3岁发病,初起为间歇性,后逐渐变为恒定性;b.睫状肌麻痹下验光有远视,戴镜后斜度变化不明显;c.看远可正位或仅轻度内斜位;d.调节近点正常;e.Ac/A比率高。(2)非调节性内斜视:内斜与调节因素无关。有以下三种类型:①集合过强型内斜:看近时斜角大于看远时斜角,看远时可为内隐斜或正位,Ac/A比率正常,屈光状态为正视或远视。②分开不足型内斜:看远时内斜度大于看近,看近时为小度数内斜或内隐斜。屈光状态可为先天性近视。③通常型内斜:看远看近斜视度无明显差异,亦无调节因素与眼球运动异常,Ac/A比率正常。(3)继发性内斜视:①继发于各种眼外肌麻痹,斜视矫正术后(内一欠矫,外一过矫),知觉性内斜视,即单双眼器质性病变(角膜云翳,先天性白内障,视网膜母细胞瘤,眼内炎症,视神经萎缩)。(4)其他:周期性内斜视,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微小斜视,盲点综合症。(二)共同性外斜视:1.原发性间歇性外斜视:是外斜视发病的早期,也是从外隐斜向外显斜的一种过渡,发病率高,占外斜的20%。其临床特点:(1)幼年发病,以3-5岁为最多。(2)双眼视力相等或近似,较少有弱视发生。(3)注意力集中或视近时,双眼正位,看远或疲劳时出现外斜。(4)多数患者辐辏功能正常。(5)同视机检查可检出交替抑制及异常网膜对应。2.交替性外斜视:可由间歇性外斜视发展而来。其临床特点:(1)双眼视力相等或相差很少。(2)两眼皆可分别作固视眼,或交替使用两眼。(3)同视机检查视网膜对应可为正常;异常及两眼交替抑制。3.恒定性外斜视:可由间歇性外斜转变而来,或开始发病即为恒定性。按其发病机理可分以下类型:(1)分开过强型外斜:临床特点:①看远外斜度大于看近,两者相差15△以上。②Ac/A比率偏高。③常合并V征。④斜视度数一般比较稳定。(2)集合不足型外斜:临床特点:①看近外斜度大于看远。②Ac/A比率偏低。③单眼内转功能正常。(3)通常型外斜:此型外斜度不受注视距离的影响,Ac/A比率正常。(4)类似分开过强型外斜:初检查时看远外斜度大于看近,但人为消除融合遮盖一眼60分钟功能或于两眼前加+3D透镜放松调节后,看远与看近斜角无明显差别,Ac/A比率正常。4.继发性外斜视:许多因素可引起,如上、下直肌轻度麻痹、内斜术后过矫、两眼屈光参差、单眼视力严重障碍等。(三)共同性上斜视:共同性上斜视为上隐斜失代偿(失去融合机制),不能维持双眼单视,表现为一眼上斜。临床特点:1.双眼球运动无明显差异,健眼固视另眼上斜,斜眼固视,健眼下斜。2.角膜映光检查,健眼的角膜反射点在瞳孔中央,另一眼角膜反射点在瞳孔下缘。3.遮盖试验法检查,可见一眼位高,另一眼位低。(一)眼球运动检查:诊断眼位就是检查两眼共同运动时的3个眼位6个注视方向,以便了解眼外肌运动是否平衡及协调一致。(二)斜视角检查。(三)遮盖加三棱镜检查法。(四)Maddox杆加三棱镜检查法。(五)红玻片复视检查。『李巧凤编《中西医临床眼科学》』(一)自幼开始眼球位置不正,双眼视力相同时,一眼注视,另一眼则偏斜,双眼可轮流注视,称交替性斜视。如注视眼固定于一眼时,偏斜眼往往视力减退;致成废用性弱视。(二)第一斜视角与第二斜视角相等。(三)远视者常伴有内斜视,近视者伴有外斜视。(四)无复视。(五)遮盖法,角膜映光法及视野计测定可确诊上、下、内、外斜视。『李巧凤编《中西医临床眼科学》』共同性斜视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视力,矫正眼位,建立和恢复双眼视机能,达到功能治愈。只有在双眼视觉恢复无望时,才只考虑美容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因患者发病年龄、视力、双眼视状况、斜视性质、程度及就诊年龄等情况决定。常用的治疗方法有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两大类。(一)非手术治疗:1.矫正屈光不正:包括下列二个方面。(1)内斜视患者屈光不正的矫正:①远视应远用保持最佳视力的最高镜片度数,但应追踪复查,根据视力眼位情况必要时重新配戴。对于完全调节性内斜视,戴镜即可提高视力,又可矫正斜视,而不需手术治疗。②近视应低度矫正,尽量减少调节及调节性辐辏的产生。③散光应尽量矫正其散光度,以提高视力纠正眼位,促进双眼视觉的形成。(2)外斜患者屈光不正的矫正:①近视应全部矫正。②远视应低度矫正。③散光应完全矫正,以提高视力。屈光参差大者应将双眼屈光差度减少到患者能够承受的程度。必要时可配戴角膜接触镜。2.弱视眼的治疗。3.正位视训练。(二)手术治疗:经非手术治疗后仍然偏斜者,手术的目的为:1.矫正眼位偏斜,改善容貌。2.恢复正常双眼单视功能。3.消除精神和社交上的不良影响。基本原则是减弱过强的肌肉;加强不足的肌肉。应依据客观,全面的术前检查,考虑恢复两眼共同运动的肌力平衡,对手术量合理分配在两眼和不同的肌肉上,计算手术量时应考虑Kappa角的问题。(一)治愈:术后伤口愈合,眼位达到正位或接近正位(±5°以内),恢复双眼单视。(二)好转:术后伤口愈合,斜视角较术前明显减少。1.高世明编《现代医院诊疗常规》,安徽科技出版社,2002,P8792.李巧凤编《中西医临床眼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P4923.原有数据库资料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共同性斜视 ”相似的文章

更多>>

共同性斜视疾病

无特殊实验室检查手段。 1.眼部一般检查 包括远,近视力 和矫正视力的检查以及眼外,屈光间质和眼底的检查,以便了解有无弱视,有无明显的屈光异常,有无其他眼病造成斜视,有无假性斜视等。 (1)视力检查:应检查...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