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医生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钩虫病

第二节 钩虫病

时间 : 2009-12-05 10:44:47 来源:www.yw.gov.cn

[摘要]

一、钩虫病流行历史及危害

钩虫病为本县严重的地方之一,流行历史悠久,流行范围遍及全县每个村落,民间俗称“黄胖病”。患病者普遍出现面色苍白、脚酸手软、浑身乏力、群众称之为“黄胖力气上戥称”严重丧失了劳动力,重度感染者,时间一久则卧床不起,甚至危及生命。建国前民间流传着“一年黄,三年钱化光,四年拖去葬”的歌谣。这是钩虫病严重危害的一个真实写照。

二、机构、人员

我县钩虫病防治站(以下简称钩防站)的创建人吴廷嗷,本县吴店人,青年时期痛感农村医缺少药,乃决计弃农学医,民国十七年(1928)七月赴杭州湖墅新民诊所学医三年,民国廿年(1931)七有,回家开设“乡村诊所”后改称“椒峰医局”。从此,精心钻研业务,致力于钩虫病的防治,颇有名气,求医者纷至沓来,至建国前夕,经他亲手治愈的钩虫病患者不下十万人,其中有不少生命垂危的重度病人。1951年经他倡仪联合当地个体开业人员成立了“义西区联合诊所”。“椒峰医局”改名为“义西联合诊所吴店分所”。1952年10月经金华专员公署批准,以吴店分所为基础正式成立义乌县人民政府钩虫病防治站。吴廷任站长。站内有工作人员8名,地址高在吴店。1957年2月迁移至稠镇,吴店仍设分站。因建站时未经省卫生厅批准,自1957年起由原属全民性质医疗机构改为联合性质医疗机构。1963年8月经县人民委员会卫生科批准,钩防站又迁回吴店与分站分站合并,设订位4张,有工作人员14人,其中中药主师1人,中医士2人、西医士2人、助产士3人、护理员1人,中药剂员1人,检验员1人,其他初级卫生人员3人,其业务除继续从事钩防工作外,还承担医疗门诊、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科等项任务。

三、建国前防治情况

建国前钩虫病在我县民间都有一定的认识,亦能采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加以防治。人得了钩蚴皮炎后,(群众称它为“肥嗤”叮)局部皮肤就会发痒、红肿、经三四天后,即出现干咳,此后不久便得黄胖病,会吃不会做。“肥嗤”叮的季节自清明开始至霜降,其中以农历五至八月得的机会最多,时间以雨后天晴及早晨太阳升起露水未干的情况下最易发生。感染场所以种植糖蔗、蕃薯、玉米、蔬菜、毛芋、甜瓜等旱地为主。

民间常采用的预防方法有:下地前或耕作时用冷水浸手、足;亦有用煤油或菜油加石灰或单用菜油、桐油、烟筒油擦手、足。治疗方法用灰共杂盐水洗涤;亦有用针刺患部后用盐卤或大蒜揉擦可止痒消钟。自1932年春开始,吴廷用土荆芥油和日本进口的四氯化碳胶囊等药物,治愈了不少病人。救治的首例病人吴璀权于民国廿一年(1932)春,因患重度钩虫病卧订不起达半年之久,生命垂危,经吴廷治疗,二个月后身体完全康复,到今仍健在。

四、建国后防治情况和成果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钩虫病的防治,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成立了专业防治机构,配备了专业防治人员,并从站内转向站外,从单纯医疗转向防治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全县钩防工作的开展,有效的减轻了钩虫病对人民身体健康的危害。

1、钩虫病门诊

县钩防站建站初期,主要承担门诊查治钩虫病任务。1957年以前,除逢年过节及农忙季节外,每日门诊不下百号,1956年最多天曾门诊444号,据1952年至1962年建站10周年统计,门诊查治钩虫病人共计14.62万人次。病人中大多数为青壮年,90%以上是农民,绝大部份患者都有显著症状。门诊病人中,除来自本县外,有来自我省及江西、安徽、福建、江苏、上海等5个省市的67个县(市)。以后随着各地医疗事业的发展,群众逐步掌握了但是在春耕以前、端午、重阳节前后,来我县钩防站查治钩虫病的仍为数不少,邻县预防钩虫病的科普各识,门病人也逐年减少,但是在春耕以前、端午、重阳节前后,来我县钩防站查治钩虫病的仍为数不少,邻县浦江、金华、兰溪等地前来求医者仍络驿来断。

2、钩虫病流行情况调查

1953年冬季,县钩防站选择王阡乡吴村首次开展钩虫病流行情况调查,用生理盐水涂片三次,共检查245人,查出钩虫感染者150人,感染率为61.22%。

1954年10―12月,浙江省卫生实验院在本县杭畴、王阡、黄山三个乡,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了1148人,查出钩虫感染者680人,平均感染率为59.3%。

1957年1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浙江省卫生实验院、县钩防站三个单位协作,对本县城郊部分地区钩虫病流行情况作了调查,粪检3048人,查出钩虫感染者2361人,感染率为77.46%,其中男性感染率为80.71%;女性感染率为74.19%。首次用洪氏虫卵计数法进行虫卵计数,共查1843人,来平均每克粪便含钩虫卵713个。收集一次驱虫24小时内粪便者318例,共得完整虫体9731条,经鉴定有十二指肠钩虫5978条,美洲钩虫1753条,两者比例为3.4:1。首次报告本县为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混合流行,以十二指肠钩虫占优势。

1980年,县钩防站对本县钩虫病流行情况又进行了一次较详尽的调查。粪检54612人,查出钩虫感染者30924人,平均感染率为56.62%。以试管滤纸法培养钩蚴计数505例,平均克粪蚴843.95条。克粪蚴小于500条者占66.55%,大于3000条者仅占4.41%。调查1323人,其中有783人有钩蚴皮炎史,皮炎平均发生率为59.18%。感染场所以蕃薯苗圃和蕃薯地为最多,占39.3%,其次是糖蔗地和蔬菜地。感染季节自4月下旬开始,5月份急剧增多,6月份形成高峰,7、8月份明显减少,9、10月份已很少感染。其中6月份的感染人数占全年感染总数的69.58%。

3、钩虫病普查普治

钩虫普查普治是一项面广量大的工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贯彻防治兼施,反复斗争的方针。采取治疗病人,管理粪便,预防感染的综合性措施。在县委、县府的直接领导和重视下,从1958年开始,县卫生科抽调防疫人员和医务人员密切配合,组织了一支钩防队伍,走向社会,深入农村,1958年6月至1960年12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几次大规模突击查治钩虫病运动,把全县的钩防工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1958年6月24日至28日,5天内采用“望、问、诊”三结合方法查治17.5余人。

1959年3月至9月,先后两次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复查复治,补查补治、共查治近29.6万人次。同年11月27日至12月15日,又检查了36万余人,治疗钩虫病患者约7万人。

1960年1月13日至17日再次进行了复查复治,5天内共查治约27万人。

由于坚持了为期两年的反复突击查治,经抽样考核调查,全县平均感染率已由1958年前的60%左右,下降到1961年的30%以下。全县钩虫病流行情况显著减轻,消除了因钩虫病影响体力劳动的现象。这段期间所取得的钩防成绩以及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1958年9月,站长吴廷H出席了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大会,周恩来总理,陈毅付总理在怀仁堂接见了全体代表并合影留念。中央卫生部授予吴廷H“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卫生医药技术革命先锋”奖状。1960年6月,天廷H再次出席全国文教群英大会。

1962年,全县又一次开展钩虫病查治,共治疗钩虫病患者12.6万余人。

1977年至1979年,县委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医务人员,县防疫站组织、培训、技术指导,连续三年开展了钩虫病查治,分别粪检347623人、294516人、308255人,查出钩虫感染者分别为114502人、84444人、78974人,感染率分别为32.6%、28.7%、25.6%。

1981年,在部分血吸虫病流行公社检查血吸虫病时结合检查了钩虫病13538人,查出并治疗了钩虫感染者1794人。

4、钩防科研

1953年,县钩防站选择王阡乡吴村作为钩防试点,坚持至今。1981年以前,以冬季集体查治钩虫感染者为主要措施,感染率已从1953年的61.22%下降到1980年的12.03%。进行一年一度的查治,虽然防治效果是肯定的,但无法达到基本消灭的目的。其原因主要在于查病和驱虫治疗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因而仍可构成钩虫的传播。从1981年开始,除一年一次的查治外,增加了钩蚴皮炎的防治,方法为每农户均备有左旋咪唑涂肤剂,在钩虫感染季节参加劳动前,以药物涂搽手足以预防感染,一旦发生皮炎,即在24小时内涂擦患部,每天3―4次,连用2天。1981年至1985年,钩虫感染率降至2.91~6.08%,平均为5.13%。较1981年前有大幅度的下降,感染度也有明显的下降,1975年克粪卵为203.55个。1985年降为192.78个。证明一年一次的查治,再加上在感染季节进行钩蚴皮炎防治,是当前农村对粪便尚无有效措施管理的情况下,进行钩虫病防治的可行办法。1975年,选择吴店公社寺口蒋大队为钩防试点,采取查治病人,加强粪便管理和皮炎防治的综合性措施,经过两年的努力,钩虫感染率由1975年的19.2%下降到1977年的1.3%;感染度为每克粪卵由1975年的229.8个下降到1977年的46.6个。据1978年至1982年的考核查病,防治效果巩固,感染率稳定在5%以下。这项“消灭钩虫病有效途经的研究”和“巩固一个生产大队钩虫病防治成果”分别荣获1979年省科学大会三等奖和1982年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县钩防站与有关单位协作两药小剂量合并治疗钩虫病的研究,1978年荣获全国医学卫生科学大会奖状。1979年用左旋咪唑涂肤剂预防钩蚴皮炎取得满意效果,荣获省科学大会二等奖,同年蒋诚者工程医师也荣获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5、人员培训及经验交流

1956年,县钩防站负责培训农村保健员、血防、钩防人员、寄生虫检验员三批,计260人。1957年的1958年分别两次接受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举办的寄生虫病防治医师进修班的现场实习。

1957年,波兰留学生甘查日来本县钩防站作钩防工作的短期实习。

1979年和1981年又分别三次为上海第一、二医学院举办的全国高校寄生虫病师资进修班提供了实习现场,县钩防站蒋诚者被聘为讲课老师。1985年6月,南通医学院承担的华东地区中师班(有来自7个省市卫生学校的教师共27人)来本县进行一个星期的钩防工作实习,蒋诚者再一次被聘为讲课老师。自1979年以来,他还多次应聘到外地讲授或交流钩防经验。

来我县参观和交流钩防工作经验的有江苏、安徽、福建、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及本省金华、温州、宁波、加兴、绍兴、台州等地区的医疗防治单位。并协助医学院校、科研或防治机构30多个单位、收集了大量的钩虫成虫、幼虫、虫卵标本,为他们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提供了方便。


关键词: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第二节 钩虫病”相似的文章

更多>>

钩虫病疾病

1. 如果发现虫体可直接送检。 2. 粪便虫卵检查。 3. 便潜血检查可呈阳性。 4.血象: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酸性粒细胞可有增高。 5.X线胸片检查:可出现肺纹理增多,散在片状影,肺间质... 详细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