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由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占全身骨折的1.3%,多见于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比
股骨颈骨折大5~6岁。青少年极为罕见。男多于女,约1.5:l。左右侧发病几乎相等。一、诊断(一)诊断依据1.症状患者多有明显外伤史,伤后髋部疼痛,
肿胀较严重,不能坐起、站立或行走。2.体征局部肿胀较严重,瘀斑明显,活动功能障碍,下肢可呈短缩、内收、外旋畸形,无移位骨折或嵌插骨折,上述体征较轻,尚可见患侧大粗隆升高,
局部压痛叩击痛明显,叩击患侧足跟部常耷髋部引起剧痛。3.辅助检查常规拍摄髋关节的正侧位X线,可确诊及了解移位方向。(二)中医证候分类按骨折早、中、后期三期进行辨证分型。(三)分型按骨折线走向分为顺粗隆间线型(稳定型)及逆粗隆间线型(不稳定型)。(四)鉴别诊断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的受伤姿势,临床表现大致相同,两者容易混淆,应注意鉴别诊断,一般说来,粗隆间骨折因局部血运丰富、肿胀、瘀斑明显,疼痛亦较剧烈,都比股骨颈骨折严重;前者的压痛点多在大粗隆部,后者的压痛点多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的外下方。x线片可帮助答别。(五)常见并发症(1)卧床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脑血管意外等。(2)
髋内翻畸形。二、治疗(一)一般治疗(1)卧床休息,疼痛剧烈可使用止痛药。(2)观察患肢末端血运、感觉、足趾活动情况。(3)鼓励作深呼吸,扩胸运动,定期翻身拍背,防止肺部感染和褥疮等。(二)中医治疗1.分证论治根据骨折三期辨证原则,早期应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方药以桃红四物汤、七厘散加减;加中期宜舒筋活络、接骨续筋,方药以舒筋活血汤、接骨丹加减;后期以补养气血、健补脾胃为治则,方药以八珍汤、补中益气汤加减。2.整复方法可采用骨牵引逐步复位法、徒手整复法、骨折整复台快速牵引复位法。3.固定方法(1)不全骨折、无移位骨折或嵌插骨折的固定方法此类骨折仅需卧床休息,患足穿“丁”字鞋及砂袋保持患肢外展位30~40度,稍内旋或中立位,亦可皮肤持续牵引,时间约需6―7周。待骨痂生长较多,骨折处稳定后,嘱患者离床,在外展夹板保护下扶双拐负重行走,直至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再开始患肢负重行走。(2)骨牵引疗法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粗隆间骨折。但髋内翻的发生率甚高,可达40%一50%。4.练功疗法应根据骨折类型,选用的固定方法及固定的牢固程度决定练功活动方式。一般来说,复位固定后,即积极锻炼股四头肌及踝关节的屈背伸活动。5.中成药(1)口服中成药.①接骨七厘片:每次5片,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骨折早、中期。②伤科接骨片:每次3片,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骨折早、中期。(2)静脉制剂中成药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次20mL,加入500mL液体中静滴,每日1次。适用于骨折早、中期。6.其他治疗(1)敷贴法四黄膏、双柏膏,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为主,适用于骨折初期肿胀疼痛者。(2)熏洗法大黄、桂枝、当归、海枫藤、两面针、川乌、草乌等煮水外洗,对新伤积瘀与陈伤兼挟风温,关节强直拘挛,疼痛麻木均有良效。(三)西医治疗原则一为降低死亡率,二为减少髋内翻畸形的发生率(四)手术治疗粗隆间骨折保守治疗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故宜尽量行手术治疗,以尽早下地行走。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1.手术适应证(1)各类型粗隆间骨折。(2)无严重的心肺疾病。2.术式选择(1)Gamma钉内固定其优点是:1)骨折固定坚强,患者可早期下床负重行走;2)采用闭合复位技术,
手术创伤小,失血少,感染机会小;3)通过髓内固定,力线离股骨头中心近,可承受较大应力,更符合生物力学要求,达到早期负重的目的。(2)钉一板类固定常用的钉一板类固定有Mclaughlin钉一板Jewete钉一板加压滑动鹅头钉、L形角度钢板等。(五)围手术期处理1.手术前按一般手术要求做好术前准备,特别注意排除严重心肺疾病。2.手术后注意抗感染、防止并发症等。
本搜索引擎只做信息搜索使用,仅供医生和患者参考,处方用药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