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损伤,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其发病率有所增加,其发病年龄比股骨颈骨折平均高5~6岁,易发生
髋内翻畸形和长期卧床的并发症。我院自1998~2004年采用手法复位、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62~81岁,其中70岁以上者13例;左侧19例,右侧31例,骨折类型(采用Tronzo-Evans分类[1]):Ⅰ型3例,Ⅱ型11例,Ⅲ型19例,Ⅳ型15例,Ⅴ型2例。合并症41例,主要是高血压病、
冠心病、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
1.2治疗方法
1.2.1术前准备入院病人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分析、凝血四项、血糖、
乙肝五项、胸透、心电图、肝功、肾功、尿液分析,有合并症者请内科、麻醉科会诊。在无明显感染征象,血压150/90mmHg以下,血糖<8mmol/L时安排手术;准备时间2~7天,期间行患肢皮牵引治疗,术前充分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及围手术期的危险。麻醉选择硬膜外麻醉,常规心电监护,常规准备手术器械:备55~105mm拉力螺钉、4~6孔套筒钢板及配套工具。
1.2.2手术方法麻醉成功后,仰卧位,平大转子下缘做10cm纵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钝性分离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显露至大转子下股骨干外侧面。肩部对抗,伤肢中立外展位牵引,Ⅳ型者适当外旋,经C臂透视复位良好后,然后置于中立位;在大转子外侧向股骨头上方打入二板2.5mm克氏针至髋臼固定,在大转子下2~3cm处股骨干外侧用130°导向器前倾10°~15°打入定位导针一枝,导针要求经股骨颈的内侧到达股骨头下0.5cm处,测量导针深度,选用拉力钉备用。用组合钻调至最短处扩大股骨大转子下骨皮质,然后改用手柄扩大颈内骨质,攻丝后拧入加压螺钉,安放外侧钢板。冲洗刀口,置引流管经股外后皮肤引出,缝合刀口各层。手术时间60~120min,术后2周拆线出院。
1.3术后处理继续处理合并症,Hb<10g/L者适当给予白蛋白、红细胞悬液;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患肢穿丁字鞋并中立外展位,行股四头肌舒缩及踝部活动。1周后在床上坐起,2周后在床上活动患肢,1个半月后扶双拐下地活动,骨折临床愈合后弃拐活动负重。
1.4治疗效果术后32h并发
肺栓塞死亡1例;1个月时复查,1例拉力钉松动退出1.5cm,给予骨牵引治愈;其余随访6个月~2年,骨折愈合良好,髋部活动基本正常,6例行内固定取出。
2讨论
2.1手术指征的选择股骨粗隆间骨折大多是老年人,对于合并老年病的患者,应以手术内固定为妥,可以简化老年病的治疗,使护理更加方便,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2]。顾力军认为DHS适于年龄<60岁,Singh指标为4级之前的顺转子间骨折的患者[3]。但笔者在本组老年病例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手术首先要考虑手术的安全性,其次才是患者功能的恢复,所以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要经充分地术前准备后严格掌握适应证。(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生命指征稳定,重要脏器无严重的器质性病变,能够耐受手术;(2)患者意识清晰,伤前能正常行走和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3)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手术的目的并积极配合手术者。
2.2DHS治疗的优点该手术最大的优点是闭合整复内固定术,由于采用闭合复位,手术不显露骨折端,对局部的软组织没有剥离,复位后有利骨折端的稳定及愈合,使
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使一个复杂的开放手术变为一个简单的手术。DHS在设计上,符合股骨上段的生物力学特点,性能坚固,可以有效地控制弯曲和旋转,在骨端吸收、压缩的同时仍能起到加压及牢固的内固定作用,应为股骨粗隆间骨折首选的内固定方法[4]。拉力钉螺纹粗大,把持力强,钉板间滑动功能,使股骨颈部与股骨干部固定为一体,保持良好的颈干角,在人体负重时其滑动作用有效地增加了骨折端的刺激,有利于骨的愈合及塑形。本组病例除1例松动退出,其余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