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词条骨样骨瘤目录概述病因临床诊断检查化验项并发症治疗方法预防注意事项编辑本段概述 骨样骨瘤于1935年由Jaffe首次报告,是一种良性成骨性疾患,其发病率占骨肿瘤的2%~3%,多发生于长管状骨,约50%~60%发生在股骨和胫骨,少数发生在全身其他骨,肿瘤直径一般不超过1.5cm,接近2/3的病例以持续疼痛为主要症状,具有界限清晰的局灶性病灶,周围可有较大的骨反应区,服水杨酸制剂可止痛。编辑本段病因 本病因未完全肯定,但有学者认为本病是一种原发性良性肿瘤,依据是:
①生长缓慢;
②骨样组织代替了正常组织;
③周围的骨组织毫无例外地呈现结构均匀的硬化;
④大小固定,上述论据被较广泛地公认。
另有学者认为是炎症,而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还有的认为是血管来源或与动静脉发育异常有关,或为代偿过程。编辑本段临床诊断 一,临床表现:
本病10~30岁最多见,但也可见于1岁以下的婴儿或60岁以上的老人,男性比女性多见,发病率为2∶1,下肢的发病率约为上肢的3倍,发生于躯干骨者较少见,胫骨和股骨最多见,约占病例的一半,其次为腓骨、肱骨和脊柱等。
病程有特征性,疼痛出现较早、往往于X线片上出现阳性病损前几个月就已存在,病初为间歇性疼痛,夜间加重、服用止痛药可以减轻,后期则痛加重、呈持续性、任何药物不能使之缓解,疼痛多局限、软组织可肿胀、但受累区很少、有的病人也可没有疼痛症状,病灶较小时、疼痛可伴有血管运动性反应如皮温增高和多汗,疼痛不一定限于患区也可以放射至附近关节。
二、诊断:
通过临床表现,组织学及放射学检查可以确立诊断,某些病例在特征性的X线表现以前已有长期疼痛,诊断较为困难、如果年轻成人或儿童存在不能解释的持续性疼痛时,应考虑本病的诊断。编辑本段检查化验项 本病的辅助检查方法主要是X线检查和CT检查。
1、X线表现:本病最常见于股骨颈和胫骨上端,但可累及任何骨骼,典型的X线表现是由致密骨包绕的小病灶,大多数直径小于1cm,中央呈致密度较小的透射线区,可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少数病例有1个以上的病灶,但是许多病灶可以不同于上述描述,也无证据表明与起病部位及病期有关,通过动脉造影可使其与慢性骨
脓肿,急性或慢性
骨髓炎,孤立性内生骨疣,无菌性坏死、骨软骨炎作出鉴别,骨髓炎虽表现充血,但血管形态正常或稍有扩张,也没有骨样骨瘤的红晕现象,骨脓肿和无菌性坏死的坏死中心则表现为无血管区,主要可有以下几种类型表现:
(一)皮质骨样骨瘤:
有小的透射线区域,周围是致密骨、病灶位于皮质内,硬化环更明显、
骨膜反应或是成层或是实质同源性的,在疾病后期、病灶可以完全被隐蔽。
(二)松质骨骨样骨瘤:
最常见于股骨颈,其次是手足的小骨和椎体,病灶周围常无很多新骨形成,但有密度增加的骨环包绕病灶,偶见在远处发生反应性新骨形成。
(三)骨膜下骨样骨瘤:
通常表现为骨附近的软组织肿块,最常见于股骨颈的内面及手和足,病灶正下方的骨骼有扇形区域,系由压迫萎缩或骨吸收所致,病灶接近关节时,无反应性骨生成,但可有
关节肿胀,充血和疼痛、表现为急性
滑膜炎的特征,关节两端骨除了明显脱钙外,没有其它改变、有证据表明本病可以自然消退,但必需经很长时间。
2、CT表现:薄层CT扫描是目前显示骨样骨瘤的最佳方法,比X线平片和MRI能更准确地显示瘤巢,能够确诊平片上所不能诊断的可疑病例,尤其适用于关节囊内,脊柱等解剖结构复杂的部位。编辑本段并发症 本病随着病情发展,疼痛逐渐变为持续性剧痛,尤以夜间为甚、颇具特征、文献报道、骨样骨瘤发生于骨端或不规则骨如股骨颈,脊椎骨等部位时,周围骨质硬化不明显或仅有一较薄硬化环,属松质骨型、部份患者可发生骨样骨瘤恶化,其恶变的征象主要为皮质局部破坏,不连续、病灶周围可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及肿胀,尤其是软组织的改变可提示有恶变的征象。编辑本段治疗方法 本病理想的治疗是大块切除,包含有病灶的患骨,彻底切除病灶、症状很快消失。
一般不主张作刮除术,认为照射和化学药物治疗无效,手术可能难以找到准确的部位,按照术中X线摄片进行钻孔,对定位有帮助、术后进行X线复查也是必要的,完全切除病灶后很少复发,而不完全的刮除常有复发,复发时间长短不等。
还有的病例,术中找不到病灶,有趣的是、半数病人在第一次术后症状减轻,1/4病人在第二次术后缓解,剩下的病人3/4在第三次手术后症状减轻,这可能是多次部分切除的结果。编辑本段预防 本病目前病因不是很明确,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但临床上应注意本病有恶化的可能,虽然较少发生、对于一些患者具有典型的骨样骨瘤影像学所见外,若观察到骨皮质不连续及周围软组织肿块影,应考虑到骨样骨瘤恶性变的可能性。
另外还需注意,本病较容易误诊,多数患者在对症治疗症状减轻后不能即时复诊,以及自行在家服药,使疾病反复且临床症状不典型,更容易造成误诊,因此、对疑似病人应详细地询问病史,认真地观察X线检查的结果,有利于更好地做出诊断,从而给予正确的治疗。编辑本段注意事项 骨样骨瘤有特殊的疼痛症状和典型的瘤巢X线景象,较易诊断,但仍需与以下骨病鉴别。
(1)慢性骨脓肿为低度慢性化脓性感染,具有红、肿、热、痛等炎性症状、且有反复发作病史,好发于长骨干骺端,破坏区较大、骨皮质局限破坏,周围致密、有时有小死骨、但无瘤巢。
(2)慢性硬化性骨髓炎(Garre型)疼痛性质与骨样骨瘤相似,常为间歇性、X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或广泛增生硬化,无瘤巢、髓腔狭窄甚至闭塞。
(3)成骨细胞瘤:二者同属良性骨细胞性肿瘤,成骨细胞瘤无骨样骨瘤特有的夜间疼痛,但发展较快、破坏区较大、常>2cm,皮质膨胀明显、周围硬化轻微。
(4)单发性内生骨疣无周围骨质硬化,无疼痛、多发于手足小骨。
(5)应力性骨折:一侧骨皮质断裂,局限性骨膜增生,骨质硬化、颇似骨样骨瘤、但体层或MRI可见横形骨折线,多有长期连续运动史。
(6)骨斑(Bovespot)或骨岛(Boneisland),病变的毛刷状边缘与周围的骨小梁混合在一起,表现形式为“放射刺状”或“伪足状”,一般无症状、无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