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5 07:40:52 来源:journal.shouxi.net
,首席医学网目前收录有300多种中文权威医学杂志,提供免费全文阅读,实现全文检索,提供医学论文的免费查询、论文阅读、论文下载,医学论文写作技巧,以及在线投稿
作者:李勇,李彬,高瑞芝,郎小波,梁海平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平县中医院,河北滦平068250
加入收藏夹【关键词】骨瘤X线摄影体层摄影术
骨样骨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它由成骨细胞及其产生的骨样组织构成,这种骨样组织不能正常成骨的原因尚不明确。表现典型的骨样骨瘤X线平片诊断明确,但有时因病灶小、病变部位特殊,X线表现多种多样,部分病例常规X线诊断较为困难;CT可为骨样骨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较大的帮助。本文对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骨样骨瘤的X线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其影像学表现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4~43岁,平均年龄26.9岁,其中10~30岁16例,占89;病程2个月~2年,平均10个月。所有患者症状均以局部疼痛为主,疼痛初呈间歇性,逐渐变为持续性,夜间疼痛加剧。服用水杨酸类药物疼痛可以缓解。近关节的病变,因疼痛使关节活动受限。关节内的骨样骨瘤患者有时缺乏典型症状,其表现类似关节炎。
1.2检查方法:所有病例均摄正侧位X线平片。16例行CT检查,采用SIEMEMS螺旋CT机,层厚5mm,层距5mm,瘤巢区以层厚2mm,层距2mm行局部薄层扫描。骨窗:窗位500,窗宽1500~3000;软组织窗:窗位60,窗宽300。
2结果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均为骨样骨瘤,其中股骨12例,胫骨7例,肱骨2例。骨皮质型6例,骨松质型14例,骨膜下型1例。
3讨论 骨样骨瘤并不少见,病因尚不明确,现在公认是一种良性成骨性骨肿瘤,最早由Jaffe在1935年首先报道。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约占良性骨肿瘤的10%,而国内报道仅占良性骨肿瘤的1.81%[2]。90%的患者发病年龄为10~30岁,男女比例约为2:1至3:1。半数以上发生于股骨和胫骨,本组资料与文献报道相符。
3.1临床表现和病理:骨样骨瘤最重要的临床症状为疼痛,在夜间加重,口服阿司匹林明显缓解。骨样骨瘤的瘤巢富含成骨细胞及神经纤维结缔组织,并分泌前列腺素,引起瘤巢内的血管扩张充血、张力增高,压迫瘤巢内的无髓神经纤维导致剧痛。患者血液中的前列腺素常明显升高,故强烈抑制前列腺素作用的水杨酸类药物能迅速缓解疼痛。 骨样骨瘤由直径小于2cm的瘤巢及其周围的反应性增生骨质构成。镜下可见瘤巢由骨样组织和血管丰富的结缔组织构成。瘤巢中心部分以网织骨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钙化或骨化,外周为血管丰富的纤维基质,血管间含有无髓神经纤维。瘤巢周围则由增生致密的成熟骨质包绕。 根据瘤巢的位置分为骨皮质型、骨松质型、骨膜下型。另外,如果肿瘤位于关节囊内,可再分为关节囊内型。
3.2影像学表现
3.2.1X线表现:骨样骨瘤的X线表现多具有特征性,瘤巢的确定是诊断骨样骨瘤的关键。瘤巢一般位于病变中心,常为单个瘤巢,偶见2个以上的瘤巢。半数以上瘤巢内发生钙化或骨化,形成“牛眼征”。瘤巢周围硬化广泛时可以遮蔽瘤巢,此时用体层摄影或CT扫描才能显示瘤巢。本组有2例皮质内瘤巢在平片上被硬化骨质遮蔽,后经CT检查发现瘤巢而得以确诊。瘤巢周围骨质硬化程度与病变分型有关,骨皮质型呈梭形增厚,以瘤巢所在处最明显;骨膜下型少见,瘤巢位于骨膜下或骨皮质表面,瘤巢周围的骨质硬化较骨皮质型轻,骨膜新生骨呈新月形;骨松质型瘤巢可以较大,位于骨松质内,周围骨质增生硬化反应轻,甚至可以完全不出现;关节囊内的骨样骨瘤表现类似骨松质型,局部还可见骨质疏松及关节间隙增宽、积液等类似关节炎的征象。骨松质型和关节囊内的骨样骨瘤常无典型的X线表现,瘤巢周围的骨质硬化轻可能是由于瘤巢距离骨膜较远或关节囊内缺乏骨膜反应。检查均没有及时做出准确诊断,1例邻近关节部位,平片难以显示出瘤巢而仅表现为骨质疏松、关节肿胀,常易被误诊为滑膜炎等关节疾患。
3.2.2CT表现:薄层CT扫描是目前显示骨样骨瘤的最佳方法,比X线平片和MRI能更准确地显示瘤巢。能够确诊平片上所不能诊断的可疑病例,尤其适用于关节囊内、脊柱等解剖结构复杂的部位。本组经CT扫描的15例病变全部清楚显示瘤巢,其中4例在平片上未见瘤巢,经CT扫描后得以确诊。瘤巢周围软组织肿胀明显时,可发现软组织内密度稍减低,脂肪间隙不清,这些征象为瘤周水肿所致,但无一例见到骨髓腔的水肿。关节囊内的骨样骨瘤还可以引起关节腔内积液。CT能清楚显示瘤巢的大小、范围及其确切位置,以利于手术定位,保证瘤巢被完全切除。
3.3鉴别诊断
3.3.1骨岛:病变的毛刷状边缘与周围的骨小梁混合在一起,表现形式为“放射刺状”或“伪足状”。
3.3.2应力性骨折:当骨折处的骨质增生及骨膜反应明显时,需注意与骨样骨瘤鉴别。有剧烈或长期运动史,开始为剧痛而后逐渐减轻,有特定的好发部位,跖骨和胫腓骨。关键是骨折线的确定。骨折X线透亮影通常较骨样骨瘤更表现为线状,与骨皮质垂直或成角走行,而不与骨皮质平行。
3.3.3硬化性骨髓炎:双侧骨皮质对称性增厚硬化,呈不规则状,髓腔变小,一般无脓肿和死骨,亦无透亮“瘤巢”,疼痛常呈间歇性,服用水杨酸类药物无效。
3.3.4骨皮质脓肿:常有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症状和反复发作史,无骨样骨瘤的规则性疼痛,骨质破坏区内无钙化或骨化,骨膜新生骨较骨样骨瘤少,边缘不及骨样骨瘤规整,可见一折曲的线状窦道从脓肿向外延伸至最近的生长板。
3.3.5单发性内生软骨瘤:为圆形密度减低区,周围仅有薄层硬化,无骨样骨瘤的特殊性疼痛。
3.3.6骨母细胞瘤:骨样骨瘤与骨母细胞瘤同属于良性骨肿瘤,关系密切,组织学上也难以区分。骨样骨瘤临床上发展缓慢,疼痛剧烈,瘤巢直径常小于2cm,周边骨质硬化明显;而骨母细胞瘤发展较快,疼痛较轻,瘤巢直径多大于2cm,呈囊状破坏透亮区,内有钙化或骨化,多无骨膜反应。
3.3.7皮质内骨肉瘤:为罕见的成骨性恶性肿瘤,单发于骨皮质内,大体上既不侵犯骨髓腔也不侵犯软组织。在X线影像上表现为一皮质内X线透亮影,环绕以硬化区,其大小报告为1.0~4.2cm。病变部位的皮质可轻度膨出或增厚,可有也可没有骨膜反应。 总之,分析X线平片和CT表现,注意瘤巢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及有无钙化或骨化;瘤巢周围的骨质改变和骨膜反应;瘤巢周围软组织和关节改变。结合临床症状不难做出诊断。
【参考文献】 [1]曹来宾.实用骨关节影像诊断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40. [2]冯乃实,李瑞宗,张学军,等.骨与关节肿瘤及瘤样病变4327例统计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1997,17(10):760-765. [3]张雪哲,陆立,王武,等.CT引导下经皮切除骨样骨瘤[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3:547-548.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邮箱:职业: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