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5 23:44:33 来源:www.jjkk.org
骨与关节梅毒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一临床表现:(一)先天性早期梅毒出生前妊娠后期发病早者在出生后2~3周晚者出生后6~7个月内出现临床症状先天性梅毒......
一.临床表现:
(一)先天性早期梅毒
出生前妊娠后期发病.早者在出生后2~3周.晚者出生后6~7个月内出现临床症状.先天性梅毒婴儿中约70%~80%可有骨软骨炎病变.围绕着骨骺的附近.所以称病变为骨骼炎较符合.常见于长骨干骺端.骨骺附近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及肉芽组织形成.致骨化过程受阻.骨骺变宽.骼线不齐.软骨多为不成熟型细胞的增殖.细胞间质虽可钙化.但骨母细胞无活力.则钙化组织不能形成骨小梁.病变再发展.钙化的间质被纤维组织及肉芽组织所代替.即梅毒性肉芽肿.X线上可见干骺端增宽.其远侧有一带状密度增高区.为钙化软骨区.其下则有一不规则的骨质疏松区.由肉芽组织.纤维组织及骨样组织组成.远端骨骺线由于软骨细胞不能同步骨化.则形成不规则的锯齿状.严重者可见骨骺分离.干骺端周围可见片骨膜增生.呈骨膜炎表现.常见的病变部位为股骨.肱骨.尺骨.桡骨等长骨.多为对称性.
受累肢体局部可有肿胀.压痛.肌肉萎缩.腰体下垂呈松弛状.不敢自主活动.被动活动时婴儿即啼哭.烦躁不安.临床上称这种表现为假性麻痹.患儿常伴有梅毒性角膜炎.皮疹.粘膜斑.鼻炎.指甲损害等.同时全身表现为衰弱.消瘦.皮松皱纹多.常有低烧.难以哺养.
当新生儿或婴儿有多发性骨骼病变时.即应想到梅毒的可能.骨损害在X线上的表现有助于诊断.但应注意与坏血病.佝偻病相鉴别.梅毒多发于出生后半年内的婴儿.而其它的疾病发病年龄较大.有利于区分.
(二)先天性晚期梅毒
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5~15岁为多见.主要表现为骨膜炎.骨炎.骨髓炎.滑膜炎.病理改变与后天性梅毒的第三期相似.主要特征为胫骨.股骨及颅骨明显的成骨改变.如胫骨前侧骨膜的显著增生改变.外观形如军刀状.故谓“军刀胫”或“马刀胫”.病变局部有肿胀.压痛.有时自觉痛明显.呈钻刺样骨痛.全身无发烧.白细胞计数正常.严重的骨膜下感染可以侵犯皮质.但树胶肿性骨髓炎较少见.
病儿可有马鞍鼻.神经性耳聋.梅毒性指炎.指骨及腕骨肿大.但不痛.X线表现为指骨呈梭形密度增高.表面有树胶肿样破坏.较大的儿童(8岁以上)可以有双侧膝关节无痛性积液.影响活动不大.可以自行缓解.反复发作也不损坏关节.关节液内有大量的单核细胞.炎症不明显.X线上无阳性表现.称为Clutton关节.
先天性骨关节的梅毒患儿及其母亲的康华氏血清反应呈阳性.
(三)后天性梅毒
骨关节的病理改变发生在梅毒的第二.三期.第二期可累及骨膜.骨皮质.松质骨和滑膜.如关节囊.滑囊和腱鞘等.其中以骨膜炎为多见.约占三分之二.好发于胫骨.尺骨.桡骨.腓骨.股骨.肱骨等.常见于成年人梅毒发疹期发生.早期X线片上无变化.晚期显示骨皮质梭形增生.骨面有时光滑.有时有虫蚀样缺损.骨髓腔内发炎者较为少见.
第三期表现以骨炎及骨髓炎多见.成年人在梅毒感染后3~7年发病.骨皮质病变以增生为主.也可伴有虫蚀样骨破坏.为树胶肿性病变的表现.骨髓腔内也可发生.并可穿破软组织形成瘘管.死骨很少见.颅骨为好发部位.长管骨中则以胫骨.尺骨.桡骨.肱骨为多见.病变常可累及整个骨质.
当骨与关节受累之后.临床上表现主要是疼痛.轻重不一.重时剧烈如钻刺.常为间歇性.活动后减轻.休息及夜间加重.影响睡眠.有时仅轻痛.病变局部皮肤有肿胀.压痛.常出现溃疡及瘘管.关节病变表现为关节痛及反应性积液.有的为树胶肿性关节炎.晚期脊髓痨病人能产生发生神经原性关节炎.通称为夏科氏关节(charcot关节).临床呈现关节肿大.不稳定.半脱位或脱位.活动范围加大.特点是没有疼痛.X线上见骨端硬化.破坏.脱位.骨赘增生及大小不等的游离体.
当颅骨受累时.颅骨上可触及多个不规则的肿块呈弹韧性硬结.有时可穿破成溃疡.若向深部发展也可侵犯颅骨内板.并向内穿破致梅毒性脑膜炎.
晚期梅毒患者可发生梅毒瘤性关节炎.多侵犯四肢大关节.发生于膝关节为最多.轻痛.运动受限.少数梅毒瘤可破溃形成瘘管.X线表现为关节的软组织肿大.骨质有增生及破坏.
梅毒在诊断上并不十分困难.根据其发病史.发病的时间.临床表现.X线上的改变及康华氏血清反应呈阳性等不至造成误诊及漏诊.但早期梅毒骨关节病变应注意和风湿性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病相区分.晚期应与慢性硬化性骨髓炎及骨肉瘤相鉴别.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