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5 03:13:26 来源:qkzz.net
【摘要】目的总结沙培林瘤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淋巴管瘤的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用沙培林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淋巴管瘤共208例,每2周注射1次,每3次为1个疗程。结果经6个月至6年以上随访,治愈率为85.58%,好转为9.62%,总有效率为96.63%。结论沙培林局部注射治疗淋巴管瘤疗效高、疗程短,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沙培林淋巴管瘤局部注射
effectsofsapylininthetreatmentofmaxillofaciallymphangiomas:areportof208cases
yanchunyi
bureauofdrugs,thesecondaffiliatedhospitalofliaoningmedicaluniversity,jinzhou121004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effectofsapylininthetreatmentoflymphangiomainthemaxillofacialregions.methods208casesoflymphangiomaintheoralmaxillofacialregionsfromjanuary2000tojanuary2006werereviewed.sapylinwasinjectedintothecavityorinthecircumferenceofthelymphangioma,andtheinjectionmayberepeatedevery2weeksfor3times.resultsthepatientswerefollowedupfor6months~6years.85.58%werecured,and9.62%wereimproved.thetotalefficiencyratewas96.63%.conclusionsthismethodisasafe,simpleandhighlyeffectivetherapyforlymphangiomainthemaxillofacialregions.
keywords:sapylin;lymphangioma;localinjection
淋巴管瘤(lymphangioma,lpgm)是淋巴管和组织发育畸形所致的一种先天性良性肿瘤,其实质是淋巴管壁内皮细胞异常增殖。常见于小儿及青少年,好发于口腔颌面部。由于邻近组织的侵入和压迫,淋巴管瘤可能会导致毁容、多发性感染、呼吸困难、咬合不正、吞咽困难、发声困难和发音困难。近年来我们使用沙培林(sapylin)瘤内注射治疗颌面部淋巴管瘤,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在我院口腔外科收治各种类型的淋巴管瘤患者208例,男89例,女117例,男女之比为1∶1.31;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38岁。所采集的208例患者术前青霉素皮试均为阴性。
1.2治疗方法
沙培林为山东鲁抗医药集团鲁亚有限公司产品,规格为1ku/支,批准文号为s19980003。一般剂量2ku/次,将其溶于10~20ml生理盐水中。注射前常规行胸透和血常规检查,结果正常者可给予治疗。术前肌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um,dxm)2~5mg,3~5min后,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尽量抽净囊液,然后在囊内注入相同容量的沙培林溶液,而抽出淋巴液量较多者,注入药液的剂量原则亦不超过20~30ml。对于海绵状淋巴管瘤,可在瘤体内3~4处多点穿刺注入药液。至瘤体色变淡并有张力感,注射后用无菌纱布压迫针眼防止药液外渗及出血。每2周注射1次,每3次为1个疗程,不愈者间歇1个月再行下1个疗程。用药剂量原则初次应用时不超过2ku。
2.1疗效判断标准
(1)治愈:注射后瘤体完全消失,肤色正常,无功能障碍,经随访无复发;(2)好转:瘤体缩小一半以上,需继续治疗,或不能完全消失需手术整形者;(3)无效:注射3~5次后瘤体无明显改变者。
2.2治疗结果
经6个月~6年随访,治愈178例(85.58%),好转20例(9.62%)。不同类型淋巴管瘤的疗效详见表1。表1沙培林治疗不同类型淋巴管瘤的结果(略)注:χ2=2.196,p=0.334
2.3不良反应
注射治疗后全部病例均有程度不等的局部肿胀、轻微触痛以及发热。注射后发热可持续1~2d,体温37.6~39.2℃,后逐渐消退。术后10d左右瘤体开始明显缩小,治疗中均无明显过敏反应。
淋巴管瘤是早期淋巴管组织发育畸形和内皮细胞异常增生的结果,按临床特征和组织学结构分为毛细管型淋巴管瘤(capilarylymphangioma)、海绵状型淋巴管瘤(cavernouslymphan-gioma)和囊肿型淋巴管瘤(cystlymphangioma)即囊性水瘤(cystichydroma)3类。毛细管型淋巴管瘤由衬有内皮细胞的淋巴管扩张而成,管内充满淋巴液,在皮肤或黏膜上呈现单个或多个散在的小球状囊性结节,无色、无压痛,柔软而不能压缩,边界不清。唇、颊和舌黏膜的淋巴管瘤有时与血管瘤同时并存,出现淡黄色淋巴滤泡和暗红色相间的小疱状突起,呈草莓状,称为淋巴血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为淋巴管极度扩张弯曲,构成多房性小囊腔,颇似海绵,穿刺可有少量淡黄色淋巴液抽出。囊性水瘤主要发生于颌下及颈部,一般为多房状大囊腔,彼此间隔,内有淡黄色半透明水样液体,瘤体大小不一,多呈充盈状,皮色正常,触摸柔软,有波动感,无压痛。
淋巴管瘤虽为良性病变,但由于头颈部多发,常影响容貌,并可能造成呼吸、吞咽以及语音等功能障碍,所以不能忽视。以往治疗淋巴管瘤主要采用手术方法,特别是对毛细血管型和海绵型淋巴管瘤患者。小的病损可以全部切除;大的病损也可采用分期切除,或改善功能和容貌的部分切除术。完全切除术是理论推荐治疗淋巴管瘤的主要途径,但是手术会损害邻近重要器官的功能,文献报道手术有17%左右的复发率[1]。
近年来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物的应用较多,而且疗效也很肯定,常用的药有平阳霉素及沙培林。沙培林是低压冷冻干燥的生物制剂,由经青霉素g处理过的溶血性链球菌组成,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免疫增强剂,无毒副作用,在日本主要用于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通过刺激淋巴管内皮细胞产生无菌炎症反应,纤维组织增生,使淋巴管闭塞而达到缩小甚至使囊性瘤体完全消失的效果。可用于原发性淋巴管瘤的治疗,部分手术复发或手术后淋巴积液反复抽液无法治愈的病例也可试用该方法治疗[2]。有实验表明两种用药疗效无明显差异,但沙培林瘤体开始消退早,治疗周期相对较短,并不需反复多次注射,对多发的较大的淋巴管瘤可多次分别大剂量给药,相对更安全合理,但受青霉素过敏限制[3]。经统计分析,可以观察到沙培林治疗以上3种类型的淋巴管瘤均有疗效。而平阳霉素由于注射周期长、易导致过敏反应以及角化增生和组织纤维化等不良反应,其适应症的选择也很关键,其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有待继续观察。
注射前先肌注地塞米松可预防发热和过敏反应。发热持续时间短,疼痛较轻,而且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过敏反应,说明采用沙培林局部注射治疗淋巴管瘤,具有疗程短、不良反应小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1/3页123评论(0篇)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