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5 02:28:54 来源:qkzz.net
【摘要】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原因及预防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11例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开窗血肿清除术后再出血病例资料:11例病例出血量50ml~120ml不等,其中右基底节区出血7例,左基底节区出血4例。结论:再出血原因包括:术中止血困难,术后血压控制不佳,血压波动大。
【关键词】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开窗血肿清除术再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其死亡率、致残率高,危害大。出血部位以基地节区最常见,约占高血压脑出血的55%~70%。2001年1月至2006年7月发生11例基底节区出血开窗血肿清除术后再出血病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1例男6例,女5例,出血量50ml~120ml,右侧7例,左侧4例,发病时间3h~48h。
1.2临床及ct表现
患者入院时血压均高,其中5例血压高达(220/130)mmhg以上,其余病例血压180mmhg~220mmhg/100mmhg~120mmhg,gcs评分4分2例,5分~7分7例,8分~10分2例,双侧瞳孔正常2例,单侧瞳孔散大4例,双侧瞳孔等大但光反应迟钝或消失5例,出血量50ml~120ml,以70ml~100ml最多,占8例,占位效应及中线移位均明显,4例破入脑室。
1.3方法
均采取开窗血肿清除,皮肤切口的设计根据血肿所在部位均采用颞部直切口,钻颅1孔,咬除颅骨形成骨窗,范围3cm×3cm~5cm×5cm,悬吊硬膜后星形切开硬膜,行大脑皮层切口3cm~4cm,分离脑组织进入血肿腔,吸除血凝块及血性液后,电凝及压迫止血后,止血纱布填塞止血,置创腔引流管1根。硬膜减张缝合,严密缝合颞肌、皮肤。
2结果 2例术前单侧瞳孔散大者术后30min内出现双瞳孔散大,9例术后1h内出现同侧瞳孔散大,术前单侧瞳孔散大者瞳孔进一步散大,复查ct均示再次出血,血肿量较术前均增大,中线移位明显。4例放弃治疗,其余7例再次手术清除血肿,术后死亡3例,植物生存1例,2例严重偏瘫,1例恢复良好。
3讨论 其创伤小、血肿清除彻底,是临床常采用的脑出血手术方式之一,但术后再出血较常见。再出血后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由于术中视野狭窄,暴露不够理想,有时止血困难。常用止血方法有电凝、明胶海绵压迫、止血纱布填压等。尽管术中止血后未见明显活动性出血,但麻醉变浅后病员常出现烦躁、呛咳,致血压骤升,而致本已停止出血的小动脉再次出血,且出血迅速、量大,短时间内形成巨大血肿而使病情迅速恶化。此外,术后若血压控制不佳,血压波动大,也是造成再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再出血后致残率及死亡率极高,后果严重,因此,预防再出血极其重要。首先术中彻底止血是关键。由于术野较窄,照明不理想,最好在显微镜下操作,或利用头灯照明止血,对可见活动出血点进行电凝,脑组织渗血用明胶海绵、止血纱布压迫止血,即使未见活动出血,也应用棉片压迫5min~10min,然后取除棉片,压迫颈静脉观察数分钟,仍无活动出血方可置创腔引流管后关颅。其次,吸除血肿时应在血肿内操作,不必强求清除全部血肿,只要清除大部分血肿即可达减压目的。对于与脑组织粘连的较小血凝块不宜强行吸除。再次,术中麻醉应平稳,术毕最好行气管切开,术后予心电监护,将血压控制稍高于正常水平,并力求血压平稳。对于烦躁病员适当予镇静。术后护理也相当重要,吸痰时尽量避免刺激病员强烈咳嗽,翻身应轻柔。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完美仍无法完全避免再出血的发生,可以明显减少再出血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黎介寿,吴孟超.手术学全集[m].人民军医出版社,302-314.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1998:686-694.
1/2页12评论(0篇)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