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2-05 01:26:56 来源:www.med66.com
肾脏是体内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随着多种抗生素等化学药物和中药的广泛应用或滥用,药物性肾脏损害屡见不鲜。由于许多药物在常规剂量时即可发生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又由于某些药物所致的肾损害多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以及肾脏具有巨大的储备能力,因而药物性肾损害不易及早发现。所以,提高对药物肾毒性的认识,正确合理地用药,尽量避免毒副作用及减少药物性肾损害的发生率是临床医生的职责。
各种药物(尤其是抗生素)所致肾损害的毒理作用不同,病变部位不同,因此,肾组织的病理改变也不同。肾小管及肾间质受累最为常见,肾小球和肾血管损伤相对较少。
1、急性肾小管坏死
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者最多,其次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两性霉素B和大剂量青霉素等。这些药物对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直接毒性。
主要病理变化表现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基底膜断裂及肾间质水肿。重者病变可延及远端肾小管,甚至累及肾小球。如增加毒物剂量,肾小管病变范围将随之扩大。此外,有些药物损伤肾小管时往往呈现特定的形态学特征。如庆大霉素的肾毒性作用可导致电镜下所见的上皮细胞内髓样小体(含磷脂的溶酶体);金制剂治疗期间金可聚集于肾小管细胞溶酶体内,形成致密的丝状结构;铅中毒时细胞内可见有铅和铅蛋白结合物组成的包涵物。
2、急性间质性肾炎
常由于青霉素类[甲氧西林(新青霉素1)、青霉素、氨苄西林、苯唑西林(新青霉素Ⅱ)]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拉定)的过敏反应所致。其它抗感染药(如磺胺类、利福平、乙胺丁醇、万古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及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等也可引起AIN.
药物过敏性AIN的基本病理改变包括炎症细胞浸润、间质水肿和不同程度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肾间质的炎症细胞浸润是主要病变,呈片状或弥漫性分布。浸润细胞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也可见嗜酸性白细胞及浆细胞。用单克隆抗体定量分析方法发现,浸润的淋巴细胞因致敏药物不同而有所区别。
3、肾小球病变
NSAIDs、利福平、青霉胺和生物制品(如马血清及疫苗)等导致的肾损害以肾小球病变为主。不同的药物引起的病理类型不同。利福平可引起肾小球囊壁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体结构(新月体性肾炎);吲朵美辛、青霉胺和金制剂引起肾小球系膜组织局灶节段增生(系膜增殖性肾炎)、肾小球基底膜增厚钉突形成(膜性肾病)或新月体性肾炎。
4、慢性间质性肾炎
慢性间质性肾炎多见于长期服用NSAIDs的病例。肾组织病变主要为间质灶状纤维化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肾小管灶状萎缩。免疫荧光检查显示肾组织中无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0-2024 www.99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6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