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shock)是指特异性过敏原作用于已经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多脏器累及症候群,表现为以急性循环衰竭为主的全身性速发型超敏反应。是过敏性疾病中发病最急,病情最重的情况之一,一旦发生,可在数分钟内死亡。
1.病因
过敏性休克病因错综复杂,多种变应原均可引发。常见的过敏原有:
1)异种蛋白:内分泌激素(胰岛素、加压素等)、酶(青霉素酶、糜蛋白酶)、花粉浸液(猪草、树、草)、食物(蛋清、牛奶、硬壳果、海味、巧克力)、抗血清(抗淋巴细胞血清、抗淋巴细胞丙种球蛋白、蜂类毒素)、职业性接触的蛋白质。2)多糖类,如葡聚糖铁等。3)药物,许多常用药物如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两性霉素B等)、局麻药物(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维生素(硫胺、叶酸)、诊断试剂(造影剂、磺溴酞)、职业性化学接触物等,是引发过敏性休克最常见的原因。4)使用血液及血液制品,如输血、血浆、免疫球蛋白等。
2.发病机制
过敏性休克是典型的Ⅰ型超敏反应。抗原物质进入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IgE,IgE借其Fc段与分部于皮肤、气管、血管壁上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Fc段受体结合。当相同的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可迅速与体内已经存在的相应亲细胞IgE结合,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释放大量的组织胺、五羟色胺、白三烯、激肽、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胆碱、过敏休克素等,使许多脏器组织在极短时间内产生一系列剧烈的反应,包括中、小血管的
充血、扩张、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多,可致喉头水肿、
鼻塞、分泌物阻塞、血压下降,支气管平滑肌及许多脏器平滑肌痉挛,可出现呼吸困难、窒息及脏器绞痛,直至休克。
3.临床表现
依接触过敏原后症状出现的时间,将过敏性休克分为急发型和缓发型两类。前者为接触过敏原后半小时内出现症状,占过敏性休克的80%~90%,多猝然发生,约半数患者在接受病因抗原5分钟内发生症状。后者为接触过敏原半小时后甚至24小时出现休克症状,仅10%~20%属于此型。症状出现越急则越重,预后越差。
过敏性休克有两大特点:一是有休克表现,血压急剧下降至80/50mmHg(10.6/6.6kPa)以下,出现意识障碍,轻则朦胧,重则意识丧失。二是在休克出现之前或同时有过敏的相关症状。
皮肤粘膜表现是最早最常出现的征状,包括皮肤潮红、瘙痒、广泛的荨麻疹,皮肤黏膜、口周及四肢麻感,血管神经性水肿、喷嚏、水样涕、音哑、呼吸困难等。气道阻塞症状是本病最多见的表现,也是最主要的死因。由于气道水肿,分泌物增加,加之喉或支气管痉挛,出现喉头阻塞感、胸闷、气急、喘鸣、憋气、紫绀、以致窒息死亡。循环衰竭的表现,患者先有心悸、出汗、面色苍白、脉速而弱,后发展为肢冷发绀、血压迅速下降(低于10.6/6.6kpa,80/50mmHg即为休克水平)、脉搏消失、测不到血压,最终心跳停止。意识改变,先出现恐惧感、烦躁不安、
头晕。可有视力障碍或视色异常,包括黄视、幻视复视等。随着脑缺氧和水肿的加剧,出现意识不清或完全丧失、抽搐、肢强直。其它症状:恶心、呕吐、
腹胀、腹痛、腹泻、大小便失禁、刺激性咳嗽,高热,呼吸道或
消化道出血。
4.诊断:
依据:有休克表现及过敏的相关症状;有过敏性物质接触史,尤其是接受抗原性物质后出现全身反应,而难以用该抗原性物质如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解释;患者以往有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可确诊。
5.治疗及预防:
一旦诊断,立即停止进入并移去可疑的过敏原或致病药物,结扎注射或虫咬以上部位肢体,延缓药物或毒物吸收。在注射部位或受螫部位以0.005%肾上腺素2~5ml封闭注射(0.1%肾上腺素0.3ml稀释成5~10ml)。立即给0.1%肾上腺素皮下注射0.3~0.5ml,紧接着静脉穿刺注射0.1~0.2ml,继之以5%葡萄糖滴注,维持静脉通道。肾上腺素是救治本症的首选药物。在病程中可重复多次应用,一般1~2次肾上腺素注射,多数患者的休克症状均可逐渐恢复。若休克不见好转,乃属严重病例,应进一步积极治疗。肾上腺素有如下作用:a.β受体效应使痉挛的支气管快速舒张;b.α受体效应使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保证重要脏器血供;c.能对抗部分Ⅰ型超敏反应介质释放。同时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20mg或氢化考的松200~400mg。酌情选用副作用少的抗休克药物及抗过敏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及其他血管活性药物、非那根、扑尔敏、仙特敏等抗组胺药及补充血容量。此外,患者应平卧、头部抬高、吸氧、保特气道通畅、吸痰、异丙肾上腺素气道吸入、气管插管、切开等。早期轻度患者可针刺人中、内关、十宣、合谷等穴位。
最根本的预防办法是明确过敏原,并加以有效的防避。但临床上往往很难确定特异性过敏原,且不少患者属于多因性过敏性休克,所以,只能依患者以往病史、家庭过敏史、生活工作环境、发病规律进行综合分析。临床工作中应注意:
1)用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阳性者详细记录。
2)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用药,尽量采取口服制剂。
3)过敏体质者用药后观察15~20分钟,在必须接受有诱发本症可能的药品前,宜先用抗组织胺药或泼尼松。
4)先做皮试,尽量不用出现阳性皮试反应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