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鼾症的形成机理及原因
打鼾者的气道通常比正常人狭窄,白天清醒时咽喉部肌肉代偿性收缩使气道保持开放,不发生堵塞。但夜间睡眠时神经兴奋性下降,肌肉松弛,咽部组织堵塞,使上气道塌陷,当气流通过狭窄部位时,产生涡流并引起振动,从而出现鼾声,严重时呼吸可以暂时停止(即阻塞性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从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鼾症可发生于成人和小孩。以男性较为严重,男与女的比例约为“6比1”。另外,男性打鼾开始较早,大约在20岁以后就有可能发生,女性较男性为迟,多数发生在40岁以后。
鼾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有:1、中枢性方面的疾病引起。2、阻塞性方面的疾病引起。3、混合性方面的疾病引起。一般而言,大人以混合性症状所引起的最多,小孩则以阻塞性的问题最多。打鼾也很可能因为身体上的其他病因造成。目前有研究报告显示,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打鼾的机率较高,体型肥胖者也较容易出现打鼾的现象。另外如有胸部疾病,
糖尿病、类
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患者都较常有打鼾的问题。
二:鼾症患者的麻醉
1:手术适应症:
(1)用声级计监测,鼾声响度超过60分贝以上,影响同居室睡眠者。(2)在睡眠时打鼾过程中,反复发作性呼吸暂停(憋气),每小时憋气10次以上者,由于吸入空气量不足,构成低氧血症状态,从而导致白天精神倦怠,易于打盹;时间一长,容易形成继发性高血压、
心律失常,严重的可发生夜间猝死。(3)由耳鼻咽喉科医生做咽喉部检查,证实确属咽腔比较狭小者。(4)小儿鼾症除鼾声大外,还有进食缓慢,体形瘦小,发育较差,检查为扁桃体和腺样体显著肥大者。
2:麻醉手术前的准备:
鼾症患者大多伴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体型较肥胖,颈短,扁桃体肥大,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尤为重要。除准备好常规药品及物品外,为防止麻醉诱导时通气障碍,备好困难气道的器械。如口咽通气导、喉罩、困难插管镜、插管钳等。对经鼻腔气管插管患者,鼻腔内滴少量麻呋液、石蜡油,防止插管时鼻腔出血.有l件的地方应备高濒通气机,以防通气困难。此外还应备好针对有合并症的特殊病人的特殊药品。
3:麻醉选择:
回顾2005年——2006年两年间所开展的鼾症患者的麻醉,结合临床资料,均采用全麻气管插管方法,所有患者均麻醉平稳,未发生麻醉并发症。
由于鼾症患者手术部位的特殊性,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可采用经鼻气管插管。小儿鼾症患者需行腺样体刮除者采用经口气管插管。麻醉诱导用咪唑安定、异丙酚、卡肌宁、芬太尼快诱导下全麻气管插管。麻醉维持用异丙酚、瑞芬太尼、卡肌宁等微量缓慢输注。严密监测HR、SPO2、Bp等生命指针。根据鼾症患者的情况和手术进展,调整给药速度和剂量。
三:鼾症患者的管理
1:鼾症患者手术中的管理
鼾症患者大多有呼吸道狭窄及通气障碍,并发肺动脉高压、心衰等呼吸及循环系统的异常,此类患者如何保证其呼吸、循环的稳定与安全,对麻醉和手术医师都是一大挑战.此类病人的高风险决定了对其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对患者术前的全面评估、术中及术后的正确诊疗和处理都至关重要。要警惕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要及早预防,及时处理。
2:鼾症患者手术后的管理
鼾症患者手术时的特殊部位,及其特殊体质,决定了手术后可能存在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患者有必须接受再次手术止血的可能,因此,手术后不易过早拔除气管导管。患者手术后送恢复室或ICU继续观察8——24小时,使患者平稳度过麻醉苏醒期,在确定无手术后出血,患者基本清醒,患儿有哭闹、吞咽和
咳嗽反射活跃的情况下,拔除气管导管,避免手术后因气道梗阻而麻醉手术发生意外。
总之,鼾症患者是一群特殊的病群,有着极高的麻醉和手术风险。由于有气道的狭窄,道气方面的障碍,合并有呼吸循环方面的异常等,对患者术前系统评估,术中严密监测,术后提高拔管安全性,保证有效的通气回路,防止呼吸道并发症和气道梗阻,加强呼吸系统的监测,正确的麻醉选择和注重气道的管理尤为重要。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